“从控制到拥有”:发展驶入快车道
与多数老国企一样,中远也曾受到如何进行资产优化这一难题的困扰,在资产负债率较高的情况下,船队结构失调、设备老化、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又急需解决。按以往经验,企业只能去买新船、卖旧船。而市场形势瞬息万变,单纯靠买卖船来提高竞争力的方式无疑是条“慢车道”。
中远领导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国有企业必须打破传统的追求自有资产数量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要放眼国际,结合自身优势,利用好外部资源,实现由强调绝对拥有权向强调实际控制权的转变,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反应速度,走一条经营上的“快车道”。其核心就是根据市场变化灵活租船经营,逐年提高租船比例,实现从拥有船向控制船的转变。
观念变了,企业的经营思路也拓宽了,中远在市场上的角色彻底转换:过去是“自己干自己的”,现在同时扮演船东、租家和经纪人三种角色。既经营自有船舶,又经营租入船舶;自有船可以出租,租入船可以自营或转租;持有的货源可以自己承运,也可以转卖给其他船东。有的低进高出,有的高进低出,各种经营操作组合实施,精彩纷呈。中远集团所属中远散运公司原来自有船舶只有70多艘、400多万载重吨,短短几年间,眼下实际控制运力已达200艘、1500万载重吨,公司收入和利润水平大幅度上升,租入船收入和利润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
与此同时,中远以国内为依托,以香港、美洲、欧洲、日本等九大区域公司为辐射点,在全球范围内整合涉及集装箱、码头、陆运、仓储、物流、代理等在内的整个集装箱运输价值链,大大提高了航运主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也迅速把中远打造成真正的全球化跨国公司。目前,中远在海外的资产、收入都已占到集团总资产收入的50%。
“科技创造价值”:站在更高起跑线
这是一条船却又不像船――这艘标有“COSCO”的1.8万载重吨巨轮没有一般货轮所应有的船舷,没有推进动力的大型主柴油机,没有控制方向的巨型舵叶,但它能够下潜到9米深的海水中,保持驾驶台在水面以上。这就是世界最先进的半潜式船舶“泰安口”,被誉为世界半潜船“全能冠军”。船宽虽然只有32米,但可以装运100多米的超宽货物和60多米的超高货物。它曾经装载着长60米、宽32米、高64.2米,重1.06万吨,价值9亿元人民币的石油天然气钻井平台设备“招摇过海”,到达指定水域,下潜到设计深度,利用船舶动态定位系统将设备分毫不差地安放在海下基座上。
如此令人叹为观止的新技术在中远船队中的应用不胜枚举。科技创新不一定仅仅意味着创造发明,更多是对高新技术的有效应用,其前提是对市场需求敏锐的洞察力和对资源的组织力。中远集团正是通过时刻追踪市场发展趋势和科技发展前沿,提高生产工具和经营管理中的科技含量,实现着“科技创造价值”。
现在,中远集团的客户可以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随时轻点鼠标都能查询到自己的货物装在哪条船的哪个集装箱里,正在地球上的海洋或陆地的哪个地方。从数年前启用的“网上货运系统”,到如今的全球集装箱运输信息系统,中远集团真正将对全球客户的“一站式服务”、“全过程服务”、“即时性服务”变为现实。该系统每年可为企业贡献3亿多元,预计3年内即可收回投资。
“建设资本中远”:插上腾飞的翅膀
如果说理念转变和科技创新为中远注入了活力,那么成功的资本运作就为中远的发展插上了翅膀。从1993年10月5日中远集团在新加坡成功收购第一家上市公司以来,短短10多年间,中远集团通过成功的资本运作,在海内外先后拥有了中国远洋、中远太平洋、中远国际、中远投资、中远航运等7家上市公司,不但使中远三大主业全部进入资本市场,还为中远筹集到了宝贵的发展资金,促使中远的资本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步实现了5:4:1的合理资金来源目标,即50%来自资本市场、40%来自银行、10%来自自身积累,推进了中远的低成本迅速扩张,有效地放大了国有资本,增强了国有经济控制力。
2005年6月30日,中国远洋控股股份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交易,成功实现了中远航运主业海外上市的战略目标。中国远洋通过上市募集资金12.23亿美元,一举成为全球航运业有史以来最大资产规模的公开发行。
上市后的中国远洋拥有中远集运100%权益及中远太平洋52%的权益。截至2006年4月18日,中远集运拥有和控制的集装箱船舶总数达到137艘,总运力为35.4万TEU,是世界前十大集装箱班轮公司之一;中远太平洋在全球已签约投资21个码头项目,码头总泊位数达到100个,年吞吐量达2600万TEU,排名世界第五,其集装箱租赁业务占全球市场份额约10.9%,箱队规模达到104万标准箱,位居世界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