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刚好也是费孝通先生最具影响的“江村调查”70周年。在费老去世一周年之际,我们缅怀费老的同时,探讨和研究费老留下的丰厚学术成果,继承和弘扬前人的思想遗产精华,对启发我们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支招出力,对促进我们进一步搞好参政党的参政议政和自身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
费老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伴随着旧中国到新中国不同阶段的演变,波澜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我觉得费老有两个重要的优点非常值得我们晚辈认真学习:一个是无论社会发展怎么变、也无论个人的命运怎么变,而早年通过江村调查树立的“志在富民”的理想,他终生坚持,孜孜以求,始终没有改变;另一个是费老的学术研究没有钻到象牙塔里,而是利用一切机会接触社会变革,始终紧密地联系着中国不同阶段国情的实际。前者是靠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去支撑,后者是以务实的方法和实践来运用,以此形成了费老在实践中思考、思考为了实践的思想的学术风格。费老一生勤于走路和调研、勤于读书和思考、勤于写作和讲学。在学术耕耘之外,费老还写作了大量的散文随笔,在文化界具有很大的影响,92岁高龄之时还开大课为学生讲授,堪称我们民盟的骄傲和楷模。
有人做过统计,从1936年到2002年66年的漫长岁月里,费老多达三十几次到江苏东南那座普通小村调研走访,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实地调研工作中,他抓住正在开始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小城镇建设。他顶住了各种压力,为增加农民的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从《江村经济》到《小城镇大问题》等众多著作,费老在见证江村巨大变迁的同时,也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建设、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担任民盟领导职务期间,他把领导工作与学术研究、社会活动密切结合,通过开展区域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国是咨询”,将民盟的参政议政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上世纪90年代,费老高度关注农村和农民问题。他身体力行,行行重行行,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一心一意帮助像甘肃定西那样的“穷甲天下”地区寻找脱贫致富和加快发展的道路。他先后对我国西北和西南、黄河中上游、长江三角洲、环渤海、京九铁路沿线等地区进行调研,代表民盟中央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许多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建议,尤其是关于开发长江三角洲和促进22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实现现代化的提议,受到党和政府的赞同和肯定。
我们今天缅怀和学习费老,最终落脚点是推动我们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和自身建设工作继续向前发展,建设一个合格的参政党。最近有不少专家学者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当“新”在哪里?从我国近代农村发展的历史看,上世纪30年代有乡村经济,50年代有人民公社、大跃进,80年代有“家庭联产”承包。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我们要以历史的眼光去理解新农村建设,所谓“新”是指农村面貌的全面改变和全面发展,而其中最深刻的是农村人的全面发展,这是蕴涵在上述五个方面之中的最本质的新农村建设内涵。我想,要促进农村地区人的全面发展,自然离不开以下三个方面的基础性建设:农村的义务教育、农民的技能与职业培训与教育、针对农业科技事业的高等教育。
我认为,作为参政党在今后一段时期要发挥自身的优势,紧密联系“十一五规划”中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由于我国各地发展不平衡,调研应关注当地的具体实际情况,做具体的分析,才能提出有针对性、实效性又具战略和全局意义的建议。这也是我们学习费老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勤奋求实精神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