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50万元资产、以生产继电保护装置为主要产品的企业,历经11年,硬是靠不断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规模翻了100多倍,仅去年一年的销售收入就达20亿元,稳坐国内同行业的龙头老大,位居世界5大电气巨头之
自主研发――创造新世界纪录
说到自主研发,就不得不提到南瑞继保的开创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荣。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停电事故频繁,有统计表明,在1970―1990年间,我国发生电网稳定破坏和大面积停电事故272次,平均每年14次,其中由于继电保护原理性缺陷导致的事故就占到了一半。这让时为南京自动化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沈国荣忧心忡忡,于是他潜心投入研究,历经10年,终于在1981年提出了工频变化量保护原理。1984年和1991年,沈国荣先后发表论文,提出了区分短路和系统震荡及特殊工况的新原理,完成了完整的工频变化量快速继电保护理论的研究。据了解,这一理论的特别之处在于提出将工频变化量而非工频分量运用于超高压输电线路、大型主设备等的保护,从而增加了灵敏度,保护动作能更快实施。随后,沈国荣又以这一理论为核心,先后开发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由30多项专利技术、一系列专有技术构成的快速继电保护技术体系,当这一原理及相关技术应用到电网中时,继电保护动作时间竟比国外大公司缩短了1/3以上,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如今,快速继电保护已完成了由第一代集成电路型、第二代微机型到第三代网络型的更新换代,南瑞继保始终处在技术的领先地位。目前,南瑞继保自主研发的工频变化量保护原理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国电力系统,近十年来,我国电网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停电事故。
在开发产品的同时,南瑞继保还自主设计了一系列自动检测设备,包括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交直流动态模拟系统,为技术和产品的试验提供了与实际工程更为逼真的试验环境。几年前,由ABB、西门子等国外大公司合建的葛洲坝至上海南桥的5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的控制系统小事故不断,三峡工程上马后,这条线路需要送更多的电。国家电网决定对它的控制系统进行改造。起初,国家电网公司将这个重大项目交给南瑞继保,是希望该公司与国外公司合作,但是国外大公司却在一些核心技术上遮遮掩掩,有所保留。面对被动局面,南瑞继保下定决心,选择“单干”。“当时沈董压力很大,国家电网公司的负责人也很犹豫,万一出问题,华东地区电力紧张的情况将会更加严重,这样的责任谁都担当不起。”公司总经理助理金勇告诉记者。2005年4月1日,经过六个月的工期,南瑞继保的改造技术正式投运。运行一年多来,葛州坝到上海的控制系统的运行效果比国外同期好得多,南瑞继保用不争的事实让许多国外巨头刮目相看。
走进市场――为研发挣钱
多数民营高科技企业在发展中都会遇到资金瓶颈,但是南瑞继保却在科研与市场间找到了均衡点。多年前,为了实现技术的快速转化,沈国荣大胆地将原来的微机继电保护课题组独立出来,发展成完全走向市场的公司,他的“吃螃蟹”行为在当时遭到了不少人的非议。1995年,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正式创立。由于产品性能优于国外同类产品,而价格又相对低廉,南瑞继保的继电保护装置很快就打破了国外的垄断,成为国内市场上的主流产品。据统计,2004年,南瑞继保的产品在全国500千伏继电保护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0%,占全部国产保护的74%,远远高于西门子、ABB、GE等跨国公司,而在10年前,我国市场上90%的产品都依赖进口。
随着技术不断创新,南瑞继保的产品也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了由高压、超高压线路保护,到母线保护、变压器保护、发电机保护,再到变电站自动化、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超高压直流输电保护与控制系统等的体系化发展。
一般情况下,高科技在产业化过程中,“下嫁”总是放不下身价,“联姻”常常亮起红灯。而南瑞继保的决策者熟谙市场之道,打出“实用”牌,在符合工程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尽可能使产品符合用户的需要和使用习惯。在南瑞继保的车间,我们参观了针对不同买家的变电站保护监控的一体化系统装置,粗看都是一个个的长方体的柜子,细看里面的布局各不相同,这就是为了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要而特制的。
从创立到现在,南瑞继保年销售收入逐年稳定增长。2005年,该公司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人均销售超过200万元,上缴国家税收超过2.6亿元。雄厚的资金也为再创新提供了物质支持。目前,南瑞继保一个投资2亿多元、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可容纳500多名研发人员的电力自动化研究中心正在建设之中,将于今年年底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