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把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

2006-05-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燕翔 我有话说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日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上发言中强调,新农村建设要把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状况摆在突出位置。他指出,多年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事业,包

括道路、供水、供电、学校、医院等建设主要靠财政投入,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很少投入,主要靠农民自己投入。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集中体现在城乡居民在享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的不平等。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通过持续不断地投入,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局面。

他认为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四个方面:一是道路硬化。重点是乡到村、村到村、村到户道路的建设和路面硬化。二是饮水安全。在解决饮水质量不合格的问题,同时大力普及自来水。三是清洁能源。在有条件的地区要大力推广沼气,发展太阳能、风力发电、秸秆气化、小水电等清洁能源,这对改善环境、保持水土、提高森林覆盖率有重要意义。四是环境卫生。要清垃圾、清污水、清淤泥,搞好农村环境卫生。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认为新农村建设不可能建立在财政补贴的基础上。为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解决产业支撑问题,农民的就业机会问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是要减少农户。目前,除大城市外的许多地区都已逐步放宽了农业户口向城镇迁移的限制,但并没有出现城镇人口迅速增长的情况,主要是缺乏产业集聚和就业机会,农民在城镇找不到稳定工作,没有相对稳定的职业。同时,现行的救济、医疗保险、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把进城定居的农民纳入保障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农民只能暂时离土离乡而难以真正实现向城镇的转移。他建议,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应当为他们建立失业、养老和医疗保险基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范围;对跨地区流动的农民,用工企业应当为务工农民建立失业、养老保险,并能够跨地区兑现的个人账户,以解决离开土地的农民失业、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文魁,以及刘福垣、高铁生、谢扬、郑海航、温铁军、张红宇等十数位首都经济学界知名学者到会分别作了主题发言。与会者认为,要大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重点是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推广农村低保制度。谈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时,有学者建议对2002年以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进行评估,以评价效果、发现误区、总结经验,创新模式,完善制度,堵塞漏洞,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与会者强调要深化农村改革,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包括:建立国家财政支持和农民投工相结合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以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为重点,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乡镇机构改革为重点,推进与农村税费改革相配套的各项改革;全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此次论坛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联合主办。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以及来自贵州、河北、北京等地的地方政府领导、农民企业家也在会上就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如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等议题阐述了自己的主张和建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