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学校从“八五”到“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中,明确提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办学水平和增强综合办学实力为根本目标”,并以此统一认识,协调资源配置,确保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以重点学科建设促进和带动学校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吴传喜为组长、研究生处等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学校坚持了主管领导、院系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学科负责人一起研究重点学科建设的会议制度,加强了对学科建设的领导和管理。
学校对学科建设的重视结出累累硕果:经过2003年和2005年两次学位申报,目前湖北大学的博士点已达9个,在2003年全国新增博士点35个单位和28所高校中,湖北大学的博士点是最多的。在湖北省属院校中,湖北大学的硕士点是最多的。
选好学科带头人,架构好学术梯队
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人才是关键。学校始终瞄准学科前沿,结合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和“湖北大学特聘教授岗位”等措施,积极组建学科学术队伍。学校采取了校内特殊津贴等改革措施,提高学科带头人的待遇。这些措施的实施,稳定了人才,培养造就了一批学术新秀,增强了学科的学术活力。
目前,学校形成了一批整体素质高,学术实力强,结构合理,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学术梯队,涌现出大批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及教学科研骨干。在人才队伍壮大的同时,学校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实行了以楚天学者为核心,以校内特聘教授、学术带头人为主体,以重点研究基地为载体,以重点项目为依托的模式。
这样,学校已经形成了一个个优秀的学术团队。该校化材学院夏清华教授领导的学术团队在影响因子达21.06、国际影响力仅次于《自然》和《科学》的化学领域顶级杂志《CHEMICALREVIEWS》上发表的论文(该论文发表页数达60页)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而此前,中国研究人员在该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仅有三篇。
学科条件明显改善
谈起对学科建设的投入,校长吴传喜心存感激。他说:“近10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一直确定湖北大学为重点建设高校,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科建设非常重视,投入近两亿元经费给予重点支持。此外,湖北省教育厅和学校还直接投入重点学科建设专款达亿元。”
除了直接划拨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外,学校还投入大量的专项经费支持重点学科建设。如购买了价值600多万元、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的600M核磁共振仪,对生科院人类肝蛋白组学研究项目提供1000万元的科研经费,从2002年到2005年为重点学科投入一亿多元。“十五”期间科研项目经费总额较“九五”增长了172%。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7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7项,占8.1%;省部级项目212项,占19.8%;横向项目425项,占40%。通过鉴定或验收的成果370项,获省部级及以上成果奖93项,获准专利22项,15项实现产业化。
此外,学校学科建设的经费投入与划拨有了新的特点,除了加强重点学科的经费支持外,还相应地调整、改善学科建设重要人才的待遇,并划出专款对校内外的特聘教授、楚天学者和各学科带头人以特殊津贴的形式进行补助。学科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如今,湖北大学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明显成绩。在新材料、生物技术、基础数学、精细化工、中药现代化技术等众多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预研等一批国家级项目和部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多项成果分别获得国家和部省级奖励。在中国古代文学、专门史、汉语言文字学、文献学、列宁思想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先后承担了一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