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粤剧“旦后”孔雀屏“息屏”无憾

2006-05-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春燕 张景华 我有话说

孔雀屏剧照资料照片

5月5日,粤剧“万能旦后”孔雀屏,永别了珍爱六十载的舞台,因患肺癌走完她72年的生命旅程。5月14日,戏迷们将在她的送别仪式上为这位孔雀妈妈送上最后一程。然而就在1个月前的一次“孔雀粤剧团”庆功宴上,记者与一些业界同行看见经大手术后的“雀姐”,还满面笑容,没料竟成诀别。

最红的粤剧团台柱“下嫁”山区

孔雀屏原名孔宝珠,祖籍广东南海,13岁就开始学习粤剧,师承名师林超群。

孔雀屏去粤西,可以说是1957年广州粤剧界的一件“奇事”。孔雀屏正值23岁妙龄,是最红的太阳升粤剧团里的台柱之一。当时粤西的粤剧演员纷纷往广州跑,情况十分困难。湛江地区粤剧团的老团长找上门,央求孔雀屏支持他们3个月。心软的孔雀屏只好答应。

孔雀屏到阳江,原想客演一段后就回广州的,谁知不久,她就被粤西观众的热情所征服。一到演出,锣鼓未敲,露天广场上就已经等着上万名观众了;山区的夜晚,山民们点着火把步行几十里来看演出,那蜿蜒在山岭间的“火龙”让这位广州当红花旦心甘情愿在湛江扎根“开屏”,一呆就是半个世纪!

当时人们劝她说,无端端地放下在广州大城市的当红生活,跑到粤西去做“山大王”,岂不成了“傻雀”?也有同行认为她是“一时兴起”,恐难长久,但事实证明他们都错了。孔雀屏说:“演员最重要就是为了演戏,演戏最重要就是为了观众。广州的戏曲舞台少了个孔雀屏,无碍大局;可是湛江观众那么看重我,我义不容辞。”

她初到湛江时每月工资为600元,为缩小与其他演员的工资差距,她曾3次主动提出减薪,最后降至140元。偏处粤西,孔雀屏却荣幸地3次见到周恩来总理,这让她得到了极大的鼓励。1960年,孔雀屏在湛江演出反映抗击法国殖民者的《寸金桥》,周总理大为欣赏。离开广东之前,总理还说:“此戏可与电影《林则徐》媲美,如果能把时间压缩到两个半小时,我还想再看一次!”没过几年,孔雀屏参加全国农村优秀剧目展演,周总理又在广州观看了她演出的粤剧版《李双双》。第二天接见演员时,总理一眼认出了孔雀屏这位南国“李双双”。

这一只纤丽秀美的“孔雀”,不到10年,即在粤西独力撑起粤剧的一片新天,本来默默无闻的湛江粤剧团成了可与省市大班抗衡的“新军”。此后几十年里,她带班的湛江粤剧团坚持下乡演出的传统,足迹遍布粤西大地。

有一年,她要到广州参加省政协的会议,而剧团恰好有几晚剧目由她主演,该怎么安排?她白天开过会,马上乘飞机到湛江,再坐拖拉机、摩托车赶到演出点,第二天一早又乘飞机回到广州。有人说她何必如此劳顿,少演几场也罢,她却表示,既是乡亲们点演自己的戏,而且当地的群众很不容易才轮上看一场大戏,自己奔波一点、辛苦一点亦无所谓。

山区剧团演出客观上要求担班的老倌要一专多能,“雀姐”能文能武、戏路极广,除专擅的青衣行当外,举凡刀马旦,泼辣旦、老旦等等都无所不精,她扮演的“龙母”、大脚“马娘娘”、“李双双”都令人难忘。与她共事30多年的湛江粤剧团现任团长麦日均含泪回忆道,粤剧就是雀姐的生命,只要是有她上场的演出,露天广场上就会聚集起上万名观众。由于有了孔雀屏,湛江粤剧团在广东、广西、港澳,甚至美国、新加坡、越南都有了知名度!

缝制无数戏服却没为儿女钉过一颗纽扣

每次回广州演出,孔雀屏都要面对老同行们的困惑:“你真的不回来了?”近年来,因她创办的小孔雀粤剧团声名日噪,不少人高薪聘请孔雀屏出国或调到珠三角地区,都被她婉言谢绝。她在病房中说:“粤西那里有我培育的粤剧新苗,我舍不得离开他们。”这位自愿远离粤剧中心的明星继续把汗水洒向剧场的璀璨灯光难以照亮的山村农庄。孔雀屏的老母亲生前感叹:“雁儿也有南归日,阿雀飞到湛江安了窝,再也不飞回来了!”

对家人,孔雀屏实在充满了愧疚!20年前,孔雀屏在江门演出,5天门票,一售而罄,偏偏这时却从广州传来老父亲病逝的噩耗。为了不让观众失望,孔雀屏忍恸登台,上演她的首本戏《悦城龙母》。其中有一折演的是渔女和老父出海捕鱼,剧情需要表现父女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还要向父亲“撒娇”,孔雀屏满腹哀痛却强装笑脸。演出结束后,她匆匆赶回奔丧,观众获知后都来到剧院门前送行,含泪劝慰。

同样是为了演出,孔雀屏也没能为母亲送终。孔雀屏有3个儿女,全靠在广州的老母亲抚养。孔雀屏回广州参加过无数次会议和演出,却从来没有到过孩子的学校开过一次家长会;她为剧团演员选料缝制过无数戏服,却从没有为自己的儿女做过一件衣服、钉过一颗纽扣。

“粤剧希望工程”培养三百“小孔雀”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年事渐高的孔雀屏淡出舞台,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粤剧衰微了”、“后继无人”之类的声音不绝于耳。孔雀屏又坐不住了。

1994年,年届退休之龄的孔雀屏,在一无经费、二无场地的情况下起步,办起了小孔雀粤剧培训班,为粤西的穷孩子建起了“希望工程”。

“小孔雀”们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的困难家庭,只要是身形、长相能过得去,孔雀屏都敞开大门,甘愿“贴钱”相待,把他们从饥饿、辍学的边缘拉回来,管吃管穿,教文化授技艺。孔雀屏带着湛江粤剧团,拼命演出支撑开销。

孩子们长得快,戏装也常常要随之更新,为了节约开支,孔雀屏每次到广州都忙着跑布料市场,在灰尘满天的仓库里翻寻价廉物美的布匹,所有戏装头饰都是由她巧手缝制。

有一次,一个农村孩子投考该团时被孔雀屏一眼看中即席录取。但该考生却为难地说,家穷,交不起学费;雀姐称“可免费入学”,但该生又为难地说,家穷,交不出伙食费;雀姐又下令免其伙食费。考生报到后,却一直无法安下心来,因其从未离父母亲半步,入城市后心神不定。孔雀屏“为人为到底”,决定“让其父母入城伴读,包其食住”!此考生果然安心学艺,且有上佳表现!不少同行都纷纷叹道:“当今之世,如雀姐那样的教戏师傅,打着灯笼也难找啊!”

历届的“小孔雀”们,包括黄伟坤、梁兆明、李秋元、麦文洁、黄小凤等现已走红的新秀都是经她一手培养成长的。尤其以梁兆明为首的孔雀粤剧团竟成为香港粤剧的票房灵药,每年都有几次赴港公演,每演必挂出当地久违了的“爆满”木牌。这一骄人成绩,让雀姐极为宽心,但她仍不满足,她又为打造第三代的“小孔雀”而劳心劳力。正因为如此,在这位严师、慈母、名旦的周围,便有着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剧团年年出人材,年年出好戏!十多年来,孔雀屏先后培养了300多名“小孔雀”,其中不少人成为广东各粤剧团的主要演员。

这些“小孔雀”们伤心地说:“孔雀妈妈”太累了,她没有想到自己会走得这么快――两个多月前,湛江粤剧团到广州上演大型古装粤剧《双枪陆文龙》,她还悄悄溜出医院去为主演梁兆明置办戏服;半个多月前,医生从她的肺里吸出2000cc积液,她还乐观地对朋友说有信心战胜癌症;临终前几天,只要神志稍有清醒,她还叫人把电视调到戏曲频道,哪怕在熟悉的粤剧唱腔中再一次昏迷……广东省政协主席陈绍基、省委宣传部部长朱小丹曾多次探视病中的孔雀屏,他们一再对雀姐说:“您培养了一大批粤剧新秀,为粤剧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您不仅教他们学戏,更教他们怎么做人,整个粤剧界都要向你学习,我们非常感谢您!”

“雀”飞天下,桃李满门。雀姐息屏,当可无憾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