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张海:弄潮墨海 领军书界

2006-05-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先琴 我有话说

翻看张海游历北欧所拍的照片,会使你沉浸在永久定格的审美愉悦中,忘记他是去年以最高票当选的中国书法家协会新任主席,书法界的领军人物,一位成就斐然的书法名家。

艺术各门类是相通的。而我,读懂张海

挥洒自如的才情,也是源于写真的照片。

这本《我叫奈那》的摄影集,不是为了出版,更不是为了张扬。奈那是张海的孙女,斯年芳龄5岁。书中集结了小奈那不足周岁以来的98张照片,抢奶瓶,抓蛋糕,含冰淇淋……奈那小姐的巧笑美目,粲然在人类的原始本能之中。

在这本仅印500册赠送亲友的摄影集中,张海作自序道:这本影集,充其量只是照相。我既不讲究用光,也不讲究构图,我注重的,只是小孙女传达真性情的典型瞬间。我想,这样的“创作”视角和“创作”目的,也许还有几分可取之处吧。

看重的是真性情,付出的是真爱,这就是张海做事为人的性格。这种爱,是他30多年从未间断挥毫创作,最终登上书法艺术高峰的原动力。

“张海先生的字在这里!”

1992年,第五届全国书展启动。评选即将结束,河南省书协办公室接到评委会电话:“怎么没有见到张海先生的作品?”

“不可能,我们已经按时送去!”

此时张海不在国内,书展开始前接到通知,参加一个文化考察团去了大洋彼岸。

当时张海在国内书法界已名声斐然。

张海出生于九朝古都洛阳偃师县,居住的村落距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龙门石窟不足十公里。当小伙伴们在石窟佛像间捉迷藏时,年幼的张海却被崖壁上镌刻的字迹所吸引,那些神韵各异的横撇竖捺,不知不觉间成了他在课本上的信手涂鸦。父亲长年在外,照看小张海的叔父默许了侄子的“胡画乱写”。那个时代,“会写耐看的毛笔字”的人,有尽可以发挥的空间,大到一整面墙的标语、板报,小到生产队的分配单,都成了张海少年时代的习作,叔爷婶娘们的夸赞,成了他的动力和最高奖赏。张海在自觉习字时才知道,当年他在课本上信手写下的竟是北魏时期二十方造像题记的精华之作《龙门二十品》!

似乎是命运的安排,张海走上工作岗位的地方,是甲骨文的诞生地安阳,他从文字的根系上又一次汲取了营养。

所有这些,造就了张海的书法兼善诸体,形式多样,富有创造性。上世纪70年代,汉碑式的隶书是他的代表风格,后来他不满足于那种形式优美、意味典雅的汉隶,开始将汉简的自由书写性与汉碑的庄重融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他在隶书中融入行草书的笔意,创造了“草隶”的风格。这种草隶有汉碑的结构,汉简的趣味,行草书的使转和自家的性灵,是古与今的贯通,又是物与我的融合。于是,在书法界,张海的名字与“草隶”密切联系在一起了。

大凡与“书法”有关联的人士,都能从那正大气象、刚柔相济的隶书中认出,这是张海所书。当时的张海,已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评审会副主任。由于出国,他不再担任第五届全国书展的评委,而是以普通作者身份参展,而且,他出手的是一幅从未在书界露面的小行草。

小行草是张海书法艺术登临的又一个台阶。他摆脱了古人实用小草形成的诸多传统书法,第一次把小草作为书法艺术研究探索。他的小字行草书同隶书一样具有原创性,成为他书法中又一独特样式。张海本人也自觉“凡作小字行草,无不指挥如意,心手双畅。自谓尚不失清雅俊逸,虽非天人,亦非婢子,其小家碧玉乎?”书家自信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将其作为参赛作品,亲朋好友中一片反对之声:参评作品一律遮挡姓名,你的隶书大家一看便知,小行草第一次亮相,万一大家不认可,落选事小,恐怕会有人说,你原来的作品获奖是因为你是评委,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

大家出手,不同凡响,张海将一幅小行草交办公室后,收拾行装,坦然西行。

全国书界人士瞩目的时刻到来了。北京美术馆大厅,工作人员将获奖作品上挡住作者名字的纸条一一揭去,“张海先生的字在这里!”人们惊呼之余,随即响起一片掌声。张海的小行草获最高票!

一厘米跨越一千六百年

张海小学时成绩最优秀的是数学,考大学被数学系录取,是对文字、对书法的强烈之爱,使他走出校门后就辞去专业对口的大单位,要求去与书法有关的文化基层单位。多年以后,书界对张海一致推崇的,是其艺术创作的激情感性与严谨理性的完美统一。

张海的“一厘米”理论在书界广为流传:“一个跳高运动员,他的纪录是2.40米。我要破这个纪录,不是要求我跳4.80米,而是提高一厘米即可,2.41米就是新纪录。书法同理,只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一点明显异于前人之处就算成功了,因此我这数十年来,潜心于汉碑简牍之中,只想跳出这一厘米的高度。”

如果说,张海的书法之路是以幼时临摹北魏时期的《龙门二十品》为始的话,这一厘米整整跨越了1600年!

在有着四五千年文字历史的中国,自殷商开端的中国书法造就了无数翰墨奇才,以此为起点的“跳高”,难度可想而知。张海意识到创作是个性的表现,只有把深厚的功力与个性的表现力结合起来,才能成功。张海采取了农学家培育优良品种的方法。

隶、草、行、篆是公认的张海的“四体皆能”,这种基础是他“培育良种”的“基因库”。他有意识将各种字体反复练习揣摩,当在偶然撞击中出现一个他认为合格的字体时,就作为“小品种”,“小面积试种培育”,从中再度提炼,有时几个月才又出现一个符合他要求的字体。这个字既不同于隶书,也不是汉简,更不像草书,但几种书体的风格却都具备一点。于是,把这个字放置一边,从“基因库”中提取不同原始品种再融合扬弃。大半年时间筛选出几十个满意的字来,用这些字统一成几个字……反反复复,一种被书界称为“草隶”的书体出现了。在1992年获大奖的“行草书”亦如此。当书界每每为张海新的创造惊呼赞叹时,只有这位以墨为水、以笔为犁的“农学家”知晓,那些饱满成熟的“优良品种”,是心血汗水的结晶!

曾专攻数学的张海说:“成熟取决于一个人的悟性和勤奋。好比函数,悟性是先天的,相当于常数,无法改变,要改变函数值就只有靠勤奋这个变数了。”

勤奋是张海不变的“变数”。至今,他还记得费新我先生的两件事:上世纪70年代,张海向费老求字,当时费老已是公认的大家。张海所求之字,是费老正在展出的一幅作品,对作者来说,写下来已是轻车熟路,但张海惊讶地发现,老师先用铅笔在毛边纸上写了一遍,端详片刻,取出毛笔在铅笔字迹上揣摩描字,第三遍,才一挥而就。又一次,师生俩一起练字,费老一幅作品完成后,张海帮助盖上了印章,老师不悦道:“你做事太马虎了!”只见费老取出方印,在印泥盒里蘸点数次,方在宣纸上重重按下,且不松手,一分钟后抬起,张海发现,老师盖出的就是不一样!

“这两件事影响了我一生,”张海说,“过去我自认为对书法热爱有加,但比之费老,我少了严谨、认真。”从此,张海把费老的字挂在醒目之处,提示自己永存真爱,永远勤奋。

2004年7月,在京举办的张海个人书法展中,一幅气魄雄伟的八尺四条屏吸引了参观者,内容为苏辙的《快哉亭记》。张海好友、书法家周俊杰讲述了这件作品创作经过。

张海存有二十多年前在荣宝斋所得八尺宣纸四张,一日,读苏辙此文,为其气势、意境所感,遂取多年所存的这四张宣纸以大草挥洒,写毕一张,觉不满意,便丢弃在一边。数月后,展开复览,竟被自己充满浩然之气、笔墨淋漓的丢弃之作所震惊。于是将所余三张宣纸取出,以极快的速度将苏文一气呵成。此时技巧已不是他考虑的重点,文字内容也退居后面,只听见笔与纸摩擦出的令书家怦然心动的“沙沙”声,只看到笔锋在纸上动作,提按使转,横竖撇捺,正侧逆拖,八面出锋,艺术家沉醉在令毫颖任意挥洒的癫狂状态之中。这时,奇妙的事情出现了:线条中的枯笔成了不可思议的飞白,笔芒的裹锋早已被反复扭转的力量变成了“四分五裂”的叉锋,许多字就是利用纯中锋的用笔在锋芒毕露的回旋中完成的,只有在又饱蘸一笔墨时才回到了裹锋状态。当第四张写完后,他的亢奋延续了很长时间,被自己意外的创作成果感动了。这种激情给予的得意之作,将学识、个性、技巧、情绪融为一体的灵感,在艺术家的一生中弥足珍贵。

一幅最宏大的作品

在2005年岁末举行的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64岁的张海以高票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同时,有6位河南书法家当选为书协理事,河南成为理事最多的省份,从而再一次印证河南是书法之省、书法强省的说法。

有评论家称,河南书法的发展史就是张海艺术人生的奋斗史,是张海绘就的一幅最宏大的作品。

1980年5月,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成立,张海被调入省书协。此前,河南参加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入选作品是全国的1/40,处于中下游。年方四十、精力充沛的张海,有长期基层书法组织工作的经验,他全心致力于河南书法事业,决心赶超全国先进水平。

一系列大事自此发生。1984年元宵节期间的首届“中原书法大赛”,开启了书法家汇聚一堂挥毫染翰的先例。为申办这次大赛,张海忙得未能与父亲见上最后一面。

1985年,河南书协主办了迄今国际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书法展览”,国内外几乎所有的重要书家都拿出了精品,被称为国际书法界一次奥林匹克盛会。由于种种原因,此后国际上再未举办过如此规模的展览。

1986年10月,张海又组织了首届“河南中青年书法家15人墨海弄潮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轰动了中外书法界,入展的15位书家也一直在书坛上有着重要影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张海提出出版一套“墨海弄潮系列丛书”的百人集。一次推出100位优秀书家,这是河南书协成立20年来具有重要意义的超大型活动,前后用了4年才将100本作品集出齐。它开了一个省一次出版如此多作者作品集的先例。此套书获得首届“兰亭奖”出版奖。

书协还办了书法函授院,张海任院长,为当代书坛培养了很多中坚力量。从1989年全国第四届书展开始,河南的书法创作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在第四届全国书展中,河南入选作品和获奖者均为全国第一。此后的全国性大展,河南入选、获奖数均名列前茅。

为河南书法事业发展,张海倾尽所能,从不吝惜笔墨钱财。他到省书协工作后,所有在大赛中获奖的河南作者,都是他个人出钱进行奖励,累计已有数十万元。为了回报社会对书法活动的支持,他屡屡把自己最好的作品送出去作为答谢。

成为中国书协领军人物,给了张海更大的舞台。当选书协主席后不久,他就组织了“中国书法家进万家”活动。接着,他对书协机构进行调整,将评选与创作委员会有机结合,引导书法家集中精力专攻一体,他还提议成立了中国书法发展基金会,许多书法界存在的困难与难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张海还对书法家职称问题提出建议,希望书法家一直沿用美术家职称序列的现象得到改变。他还建议成立中国书学院,与中国书法之国的美誉相符相称。

张海说,我是伴随着书法事业成长起来的,如今大家又把我推到这个位置上,如果我不能尽职尽心尽责,将对不起全国的书法工作者,对不起我的良心。

还是朴实的外表,依然平实的语言,本色的张海将会把更多的辉煌展现给我们。

■人物小传

张海,1941年9月生。祖籍河南省偃师县,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其书法四体皆能,以隶书、行草为最著。篆书得力于杨沂孙,行书出自“二王”,草书追张旭、怀素神韵,楷书以《张猛龙碑》为宗。早年隶作求其精美,取《乙瑛碑》之骨肉停匀,《封龙山》之宽绰古雅,《礼器碑》之变化如龙,见自家风貌。后潜心研究汉代简书,以行草飞动圆劲的笔触,写庄重醇厚之体,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草隶,为书界所公认。曾参加国内外各类展览。作品被收录于《中国新文艺大系》、《现代书法选》、《古今书法选》、日本《临书大系》等百余种作品集,国内博物馆、碑林多有收藏、刻石。出版有《张海隶书两种》、《张海书法》、《张海新作选》、《张海增广汉隶辩异歌》等。曾获河南省书展一等奖、首届龙门奖金奖、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全国奖。1993年、1995年、2001年应香港中文大学、甲子书学会邀请举办个人书法展、张海师生十人书法作品展和讲学。

■回声

张海所追求的“有一点明显异于前人之处”,是实在而不是虚妄的,是高标准而不是低水平的,是从传统中来而又努力超越的,他由此确立了心目中“成功”的标杆以及为达到成功采取的方法。――沈鹏(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

张海先生理性地把握人生、对待工作、从事艺术,但当他一但秉笔濡墨,面对一张宣纸的时候,他会物我皆忘,返虚入浑。――李刚田(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张海先生对河南书法、中国书法的贡献,功德彪炳,自不待言。“张海风格”有口皆碑,犹自百尺竿头,奋发不已;其笔法则长锋入纸,破空入云,功力深湛,戛戛独造。
――孟会祥(《书法导报》副总编辑)

■人物影集・作品


1978年与老师费新我参观红旗渠。1971年在北京。


张海夫妇和孙女奈那在一起。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