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名学生拥有一位“导师”,这种研究生“待遇”,如今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的中小学生也享受到了。
与研究生导师不同的是,南浔区中小学生面对的是“德育导师”。这些导师成了学生们最亲密的朋友,与班主任一起,伴孩子成长。
“2003年的那一天,当我接过那鲜红的聘书,当我看到孩子那天真无邪的笑
“导师”张惠英带的是一个3年级的小学生。孩子的母亲离家出走,孩子养成了不少不良习惯,难以融入集体。有了张惠英这位导师,孩子有了倾诉的对象,也获得了更多的鼓励和锻炼。几年下来,孩子有了自己的朋友,也能和老师互相交流,成绩有了提高。
像张惠英这样的“德育导师”在南浔有1319人,占全区教师总数的46.6%。几年来,南浔区推广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在课外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多对一”的思想品德教育,成效显著。
南浔区教育局局长钱利祥说,“实践中,光靠一个政教处、一个班主任、一套校纪校规,难以营造一个有效的育人氛围,而‘学生成长导师制’则形成了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德育机制。”
德育导师的“导”体现在4个方面:思想上的引导、学业上的辅导、心理上的疏导、生活上的指导。这就要求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学生的教育中来。特别是,导师们面对的多是一些在生活、学习和心理上有欠缺的学生,这些更需要关爱的学生却往往得不到充足的关爱。导师的介入,重新燃起了这些孩子生活的热情。一位学生对她的导师说:“您不是我的妈妈,却更像我的妈妈。”
“学生成长导师制”还包括成长档案袋制度、谈心辅导制度、个案分析制度、家长联络制度、绩效评价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不少学校规定,对一些重点、难点学生进行由校领导、班主任、德育导师共同组织的“会诊”,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导航”。同时,越来越多的校外人员加入到“导师”队伍中来,公安、司法、妇联、社区等导师团与学校共同形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联接。“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和制裁来实现。”钱利祥说,“真正的教育沐浴在人性的光辉里,学生成长导师制就是希望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被关怀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