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思维范式是随着人类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人类实践及其科学发展到今天,系统思维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思维范式。我们党所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本质上属于一种系统思维范畴的发展观,这一思想不仅具有一般思维的系统特征,更具有以下思维的时代内涵与特点。
2、人本思维。与自然系统不同,社会发展系统是一种以人为主导因素所构建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相结合的复合型特殊系统。因此,社会发展系统的主体是人而不是物。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确定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成为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思维特点。社会作为人的一切活动及其关系的现实总和,它的发展实质上就是展示了作为主体的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推进社会发展时,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方针,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人民的利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在理解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片面强调了生产力中物的因素,从而把社会的发展简单地理解归结为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克服了旧的社会发展观缺陷,抓住了社会发展的人之目的与动力,从特定的思维向度统摄了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因。这无疑为促进我国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人自身的全面发展视为社会发展的目的与动因,不断提高人民的素质,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把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建设为人才强国,从根本上培育我国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资源。
3、多样性思维。任何现实的系统事物总是处在极其复杂的非线性联系状态之中,具有多种变化发展的向度性。复杂性是系统作为高级复杂事物所必然具有的本质特性。正是这种系统自身的复杂性内在地规定了其变化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和变化发展具体形式的差异性或多样性,从而赋予系统变化发展的内在活力与机制。复杂性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必须深入而具体地研究系统对象各种复杂的本质联系,从而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多维向度。社会发展无疑是一种系统的复杂过程。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应该树立多样性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虽然以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为自己的思维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各具体领域和区域的发展是绝对均衡或整体划一的。相反,它认为社会各领域和区域发展的具体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并富有差异的,即所谓“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就我国社会系统构成来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各领域和各区域之间,诸如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农业与工业之间等等,其情况是极其复杂的,总的来说处在很不平衡的发展状态中,有着较大的差异。看不到这一点,就不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态度。因此,我们以科学发展观把握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同时,还应看到我国社会各区域发展具体形式与途径的多样性或差异性。
4、整体协调性思维。系统作为由各种构成因素相互联系的整体,总是在相互协调的状态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其自身构成因素的相互协调及其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协调是系统自身得以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系统维持自身有序发展的生存机制。在不平衡的无序过程中趋近或达到系统的有序目标,这是事物系统自身变化发展的特点,即“无序是有序之源”。科学发展观就是把我国社会发展视为一个政治与经济、经济与文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相互协调、全面而持续发展的过程来考察。因此,我们在把握社会整体发展过程中,必须深入研究社会经济与政治、经济与文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诸方面的相互关系;不断协调其相互关系、促进其全面协调而持续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从而全面协调我国社会发展的各种关系,构建以人为中心,经济与政治、经济与文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和谐统一,实现我国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协调发展的整体目标。
5、有序调控性思维。系统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有序的规律性运动过程。但包含着人之主体因素在内的事物系统,其发展变化却离不开人的干预作用,即人作为主体因素的有序调控作用。社会系统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的现实表现,其整体协调发展目标的价值实现离不开人作为主体因素而发挥的调控作用。人类自身活动体系中的诸方面因素及其关系的相互制约,构成了人类的自身活动规律即社会规律的内涵。因此,社会系统的发展作为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就表现为作为主体的人对自身活动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与自觉调控,以促进社会活动关系结构的不断优化,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这是社会系统发展的特点。因此,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自觉调控意识、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社会各种复杂关系的认识与把握,对改革开放进程进行科学的“宏观控制”、“统筹兼顾”,以排除干扰、优化社会发展结构,从而对社会发展进行全面的自觉调控,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向前和谐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与思维特征。(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