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和全球化双重变奏下的中国文化发展逻辑
俞可平在《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撰文认为,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交织与重合,是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转型的钥匙。改革时期发生在中国的这场文化讨论,实质上是中华民族对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一种文化反应,是中国传
意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局限性及其启示
李炳全在《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撰文指出,意义心理学是把意义作为心理学研究中心的心理学新取向,它重视活动的作用,强调建构与关系,凸显心理和行为的主观性和差异性,认为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关键是信念和愿望。这种心理学虽然拓宽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范围,克服了主流心理学存在的问题与局限性,但也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不足:具有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色彩,存在自相矛盾之处,对意义的理解有失偏颇等。尽管如此,它的宽容性与对意义主观性和差异性的重视,对我们还是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而且必将促进心理学的发展。
何谓价值美学
杜书瀛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撰文指出,价值美学亦称价值论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它的核心概念是价值及审美价值。价值就是在人类的客观历史实践活动中所产生和形成的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肯定性的意义就是正价值,否定性的意义就是负价值,无意义就是非价值或无价值。从学理上说,审美活动与价值活动、审美现象与价值形态同形同构,审美活动属于价值活动范畴,美(审美现象)是无数价值形态之一种。以往美学有两大误区,一是在价值形态之外找美,一是认为审美无功利。如果把美(审美现象)看作是一种价值形态,那么,我们就要从美学的误区中走出来。
全球化与现代性
张曙光在《哲学动态》2006年第4期撰文认为,全球化为现代性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情景,这个典型情景意味着某种临界状态的逐步到来:由现代性的扩张直接推动的全球化,也将成为现代性的批评和矫正力量,并为其设定终极界限。在这一情景或临界状态中,构成现代性的那些基本概念和内在矛盾、各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张力、现代人类的分化与整合这两个向度相反相成的关系等,都将得到充分的展示。认真地考察并分析这其中所蕴含的信息,将给予我们很多启示。显示多样、明确界限,自主交往从而适当地跨越这界限,彼此尊重并相互拥有,这大概就是时间向度的现代性转向空间向度的全球化所展示给我们的一条道路。
民族志视野中“真实性”的多种样态
“真实性”历来被视为民族志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当代“反思”原则的作用下,这一问题被引入到更为复杂的讨论层面。彭兆荣在《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撰文,以各种不同的“真实性”的表现样态为“经”,以民族志研究历史为“纬”,选择三个不同时段的民族志样本进行分析:传统民族志在“实践理性”和“文化理性”原则之下对“真实”的理解;现代历史人类学通过“文化结构”对“真实性”叙事的建构;在当代“全球化”社会里,旅游民族志认识和反映“真实性”所面临的情形与困境。作者试图回应学术界提出的三个问题:其一,民族志反映历史“真实性”的可能性;其二,不同时期的民族志对这一问题研究的特点;其三,民族志再现不同社会语境中“真实性”样态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