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黑龙江大学努力为培养俄语专门人才作贡献

2006-05-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姜晶玲 我有话说

近年来,中俄两国关系快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伴随中俄合作的日益深化与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强。但掌握俄罗斯语言、熟悉俄罗斯事务、从事俄罗斯研究的专门人才却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特别是随着50、60年代老一辈留苏生陆续离开工作岗位,人才短缺现象进一步加剧。而在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体系中

,对俄专门人才的培养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层次、质量上均已无法满足形势的需要。为此,中俄两国政府及教育界形成共识: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合作,联合培养精通俄语的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俄罗斯总统普京在2006年中国“俄罗斯年”开幕式上发表的致辞中就曾提到:“……他们对俄中关系提出了许多新建议和新的合作方式,如联合兴办大学和研究生院。俄中两国对教育服务的需求很大,为此,双方将在‘俄罗斯年’框架下举办一系列教育交流活动。”

黑龙江大学是中国最早开设俄语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其俄语语言文学专业已经具有60余年的发展历史,早在1981年即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现为国家重点学科。学校现设有教育部百所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全国俄语中心一个(俄罗斯政府在中国共设立3个俄语中心)、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博士后流动站。依托俄语学科的特色和优势,黑龙江大学一直是我国对俄人才的培养与输送基地。自建校以来,黑龙江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活跃在外交、军政、学术领域、以俄语学科为背景的优秀人才,如曾任我国驻俄罗斯特命全权大使的李凤林先生,原对外经济贸易部郑拓彬部长,俄罗斯普希金奖章获得者李锡胤教授,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吴国华教授等。借助学校独特的地理、历史优势,黑龙江大学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与俄罗斯多所大学通过学术会议、联合课题研究、互聘教师、互派访问学者和留学生等方式不断进行交流与合作。随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推进,黑龙江大学与时俱进,积极思考与探索与俄罗斯高等学校合作的新途径、新模式。学校曾分别组团赴国内发达地区和俄罗斯,一方面考察国内发达地区高校对外交流合作的具体做法,以借鉴成熟经验,开拓工作思路;另一方面了解俄罗斯的教育资源和人才需求与培养信息,以寻求更为广阔的合作空间。在此基础上黑龙江大学逐步形成了立足中俄经贸与科技合作,逐步建立中俄高等学校联合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发展理念。

2001年中俄双方政府决定在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工作框架内设立新的合作项目,建立中俄联合研究生学院,黑龙江大学抢抓这一难得的政策机遇,与俄罗斯最早以汉语专业为基础创立的国立大学――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通过反复磋商,并经中俄两国教育部批准,于2005年两校正式施行“联合研究生培养项目”,首批由黑龙江大学选派的中方留学生已于2005年赴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学习。2006年1月两校正式成立“中俄联合研究生学院”,开展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联合研究生学院面向全国的招生工作已于2006年3月启动。新成立的中国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联合研究生学院本着互利互惠、实现双赢的原则,以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为重点,创建中俄高校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合作平台,实现优质教育和科研资源的共享,为中俄经贸、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逐步将两校建设成为中俄人才交流与合作的首要基地。联合研究生学院由双方大学的校长担任联合研究生学院院长,成立专门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根据双方现有学位授予权确定硕士、博士招生专业,采取2+1的联合培养模式,由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两校导师共同授课并指导,按照两校有关规定进行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通过研究生联合培养,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国外的先进教育资源,进一步加深两校学者在科研、学术领域的深入交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社会大量输送精通俄语、熟悉俄罗斯专门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可以使国内的优质教育、科研人员跨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融入全球化的国际教育市场。在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基础上,联合研究生学院将不断探索和完善具体合作模式,拓展合作渠道,为推进中俄交流与合作贡献力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