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在一些学者、专家眼中本属于内涵厚重、内容深奥的学问,然而现在孩子们也可以与传统文化近距离接触了,他们用稚嫩的童音轻松地解构着这种深刻。
就在地处大西北的兰州,有一家能让学童们学习国学、朗诵经典的国学私塾…… |
一间普普通通的教室、10个年龄不大的学童,这,就构成了“大方经典学校”。教室里,没有花里胡哨的装饰,只有一张孔子画像和一张装裱好的《弟子规》楷书全文。这就是记者近日来到大方经典学校时看到的情景。
大方经典学校的创办人梁一仁,现任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讲师。据他介绍,学校目前只有这一个班,10名学生,现在是3年级。课程设置中占最大比例的是大语文,包括中文经典背诵、拼音识字、阅读三部分,另外还开有数学、英语、音乐、书法等课程。采访时正在进行的就是经典背诵课,孩子们大声诵读着《孟子》中的章节。听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恍如回到了古时学堂,背完之后,记者与几位小学生进行了交谈,得知孩子们并不十分理解文章的意思。其中一个孩子说,他只知道“武王伐纣,战车有三百辆,像虎一样的勇士有三千人”。还有一个孩子很懂事地对记者说,他该看一看《孟子旁通》了,看了之后就知道文章写的是啥意思。
在大方经典学校,老师并不要求对所背诵的东西立即理解,梁一仁老师认为,孩子最大的特点是记忆,如果让孩子理解,那创造力就被早早扼杀掉了。在小学阶段应该侧重直觉和灵感的培养,利用孩子记忆力强的特点,大量背诵中外经典作品,让背下来的东西像发面一样自己去发酵。背诵的篇章不能乱选,一定是孩子一辈子能用的东西。
大方经典学校的语文课程都是梁一仁老师自己编的,每周给学生发放新的教材。记者随意翻到了一篇阅读课文,是根据《东周列国》――《烽火台》所编的白话故事,这是一篇长约3000多字的文章,初中生能读下来已经算不错了,可这里的学生竟能说出个一二三来。一位叫培禅的小同学说:“《烽火台》就是周幽王不讲信用,害得西周灭亡了,导致了东周列国的分裂。”记者问:“‘信用’对你来说是什么呢?”培禅回答道:“人无信不立。”记者又问:“‘立’是啥意思?”他的回答是:“‘立’就是在社会上生存。”看来,他们已经能把平时背诵过的文章用到生活和做人中去了,可真不能小瞧这些孩子。
除了语文,大方经典学校的其他课程也很有特点。自编的数学课本里见不到一道应用题,只有计算题。梁一仁认为,现行小学数学课本里的应用题纯粹是弯弯绕,尽想着怎么样把孩子们绕进去。英语教材更是独树一帜,10岁的娃娃居然背起了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梁一仁解释说,这是从南方某私塾学来的,但他觉得这种英语教学理念非常好。只需三年,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完全可以达到大学生水平。音乐课很有意思,唱的歌曲不是《让我们荡起双桨》,也不是《嘻唰唰》,而是由唐诗改编的歌曲。
大方经典学校的10位小同学大都是从普通小学转学过来的。韩文玉同学今年10岁,去年从兰州市七里河区某小学转到了大方私塾。他的母亲告诉记者,以前学校里的课业压力大,孩子的逆反心理很强,脾气也大,她总担心孩子以后会走上歧途,现在这样的担心少多了。从学校回来之后孩子经常给家里人讲一些孝道、庄子、老子之类,过去的人怎么做事,怎么孝敬父母。另外,最起码她现在可以和孩子沟通了,教育他的时候也知道怎么下手了。
伴随着“现代私塾”的出现,自然出现了各种声音:有说是对现代功利性教育补充的,有说是一种文化复辟行为,当然也有说是哗众取宠的。那么,梁一仁老师创办国学私塾的初衷是什么呢?他说,现代国学私塾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学校国学教育的缺失造成的。长期以来,学校教育“西化”严重,重理轻文的现象也相当普遍。于是,学生们把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外语和数理化上,古典文化的传承少得可怜,语文功底相当薄弱,致使孩子们知道有麦当劳,有NBA,却不知道有司马迁、竹林七贤。许多大学生能考出相当好的托福分数,却写不出一篇文从字顺的文章。在他看来,愈是民族的东西就愈具有世界性,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要实现现代化的腾飞,就必须尊重以“国学”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这种教育的根子在于对自己文化的承认和认同。
但是,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对于私塾这样的“新生事物”,绝大多数家长都不能接受,至少持观望态度,对于这一点,甚至梁一仁老师本人也很清楚。他认为,要让家长能接受,还需要假以时日,并对自己目前的教育方法进一步改进,因为这毕竟是新的尝试。比如英语的学习,背诵《莎士比亚》作品,教育理念没有问题,但是每天背诵的量是多少,孩子的发音问题、听力问题,具体操作起来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他也在不断地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