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始建于1916年,目前具有年产铁1500万吨、钢1500万吨、钢材140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能够生产700多个品种、25000多个规格的钢材产品,用于冶金、建筑、石油、化工、航天、造船、铁路、汽车、国防等行业。
建国以来,鞍钢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1949年至2005年,鞍钢累计生产钢3.33亿吨、生铁
坚持从老企业实际出发,立足自主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钢铁企业发展道路
进入市场经济初期,鞍钢的发展也曾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技术装备陈旧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低,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资金短缺,债务负担重,经营严重亏损。
“九五”以来,鞍钢结合自身实际,加强原始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实现了从自主集成转炉、连铸、热连轧、冷连轧等单条生产线,到自主建成现代化全流程钢铁厂,再到重大冶金技术装备输出的突破,走出了一条“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具有中国特色的钢铁工业自主创新之路。
高起点:就是要在关键部位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使整体装备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少投入:盘活一切可用的资产,尽可能运用自己的力量,走国产化道路,最大限度压缩投资额。快产出:大项目投资回收期不超过5年,一般项目不超过2年。高效益:就是既要做到改造期间不停产或少减产,又要通过技术改造,大幅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坚持以我为主,原始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提高技术装备集成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冶金重大装备始终依靠从国外引进,近20年来,钢铁工业引进设备已达200亿美元,最多的时候占国内市场的比例达到45%,最低也有37%。
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买不来的,钢铁行业同样如此,单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是不够的,必须加速自有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才能真正提高中国钢铁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真正由钢铁大国转变为钢铁强国。
“九五”以来,鞍钢在实施技术改造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加强原始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不仅推进了冶金重大装备国产化的进程,也有力地拉动了国内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
1、自主集成单条生产线。为了避免走“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老路,鞍钢注重发挥自身技术和人才优势,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着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自主集成转炉、连铸、热连轧、冷连轧等单条生产线。鞍钢又自主开发了1780冷轧宽带钢生产线,生产出超设计能力的0.18mm厚的冷轧板卷,达到了国际同类生产线一流水平。
2、具备全流程自主集成能力,建成现代化新区。自主创新建成年产量为500万吨现代化、短流程、高效能、高精度、环保型的板材生产基地,于2006年5月17日举行全线竣工投产仪式。西部新区吨钢投资为国内最低,比国际水平低2000元以上。西部新区的建成投产,标志着鞍钢已具备现代化钢铁生产全流程的自主集成能力,改写了我国建设全流程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长期依靠国外的历史。
3、在国内率先实现由“产品输出”到“技术输出”的重大突破。由鞍钢总承包的济钢ASP工程于今年1月16日全线竣工投产,鞍钢成为中国首家既输出产品、又输出成套技术的钢铁企业,改写了我国冶金重大成套装备长期依靠从国外进口的历史。
4、加强与国内重点机械制造企业合作,推进冶金重大装备国产化。鞍钢先后与十几家国内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合作,合作领域覆盖了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钢在内的钢铁生产全流程。
打造自主品牌,开发国际一流的产品。形成了从热轧板、冷轧板到镀锌板、彩涂板、冷轧硅钢的完整产品系列,高附加值产品比例为66.48%
2005年,74.86%的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比1994年提高68.56个百分点。板管比82.53%,比1994年提高42.53个百分点,比行业平均水平高36.93个百分点。1780机组生产的热轧卷板已经出口欧、美等国。鞍钢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板供货企业。O5级面板已用于宝马等轿车,并出口北美市场。
2005年生产铁1250.74万吨、钢1190.16万吨、钢材1103.77万吨,首次实现铁、钢、材产量三超11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654.89亿元,实现利润99.59亿元。
今年一季度,钢材出口全国排名第一,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保值增值率在同行业排名第一。
鞍钢发展的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自主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竭动力。今后,鞍钢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到2007年建成1600万吨钢精品基地;到2010年进入世界500强,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
自主创新提高了鞍钢生产能力图为鞍钢热轧2150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