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带动学科建设凝练特色
人才强校师资队伍综合发展
“211工程”建设的核心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学科发展水平体现着学校的核心实力和发展潜力。“十五”“211工程”建设期间,华南农业大学将学科建设项目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不断瞄准学科发展方向,由项目建设带动相关学科建设,依托国家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科研项目,对相关学科群进行整合,重点建设了9个重点学科项目,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同时,以重点学科建设带动相关学科特别是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大力加强学科布局结构调整和融合,鼓励学科交叉联合,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高新科技整合、改造和提升了传统学科,建设了一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学科和专业,促进整体学科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十五”“211工程”建设期间,学校新增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新增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新增博士后流动站4个。现有8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9个广东省重点学科。9个本科专业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
根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211工程”建设目标,“十五”期间,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了一支德才兼备、爱岗敬业、结构优化、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新增“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即“珠江学者”)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3人。涌现了一批教师典范: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师德标兵1人,南粤杰出教师1人,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5人。
加大投入办学条件日臻完善
依托网络建设高速数字校园
“十五”“211工程”建设期间,是学校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时期。学校先后投入2.356亿元购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大幅度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装备水平。至2005年10月底,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达3.75亿元。新增36个校级研究中心、研究室,新建成25个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至2005年底共建成校舍776707.21平方米,在建校舍面积384637.68平方米。
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迅速,已建成了一个基于千兆以太网,可扩展到万兆带宽的环形结构的高速主干网络系统,拥有近3万个信息点,上网主机达1万多台,高速安全的网络覆盖全校。图书馆共引进39个中外文数据库,其中电子期刊数据库13个,电子图书数据库6个,电子期刊品种达到18000种,电子图书达55万册。自建了华南农业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西文期刊导航库、广州市石牌六校免费电子全文数据库等12个数据库及92.6万余条馆藏书刊的机读目录建设。测试中心先后通过了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的计量认证评审,具有授权法人地位和第三方实验室地位,可为社会提供分析测试公证数据。
立足前沿科研创新硕果累累
关注民生服务社会躬行不辍
“十五”“211工程”建设期间,华南农业大学瞄准学科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催生高水平科研成果,在国内外的学术声誉和影响进一步扩大,承担重大科研课题能力进一步增强,科研成果的标志性显示度显著提高,成为解决现代化建设和当代科技前沿重大课题的研究中心和广东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科技力量。
“十五”期间,学校承担了973计划、86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各类在研项目3292项,到位科研经费27703万元。申请专利185项,授权90项。共组织成果鉴定52项。获各级各类科技奖励达1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农业部丰收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农业科技推广一等奖6项。审定植物新品种26个,其中通过国家审定的有4个品种,获植物新品种授权1个。
在成果转化与推广上,学校把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脉搏,屡出新招,实施了“科技绿舟”计划,完善了卫星广播节目“农科新天地”和通讯形式的“农科热线”,采用“科技洽谈会”“高交会”“集市咨询”等多种形式,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开展科技兴农和成果转化与推广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五年间学校与各地方政府和企事业签订了近千项合作意向书,经费4039万元;参加各类大型成果展示活动和举办科技集市100多场;开设短期科技培训班和举办科普专题讲座150多次;先后组织了专家教授600多人次进行农业科技咨询,培训农村基层组织和企业管理人员1200多人次,培训农村科技(技术)人员和农民约14.5万人次,送图书下乡12.7万册,向广大农民提供一大批优良种子、种苗、化肥、农药、疫苗等农用生产资料,推动了农业经济发展。
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主动为社会发展服务,是华南农业大学科学研究的一大特色。“十五”期间,华南农业大学高度重视发挥优势资源效益,通过承担科研项目、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建设任务等途径,着力解决重大科技问题,提升了学校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极大地推动了广东省和华南地区农业科技进步,为区域经济和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区域创新中心的地位不断巩固,转化中心的功能不断提高。
2003年初春,SARS病毒肆虐全国,国家和人民面临严峻考验之际,预防兽医学科首席专家辛朝安教授受命于危难之时,带领学校P3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参加农业部联合攻关组,开展SARS冠状病毒疫源调查工作。在SARS病原的分离和鉴定、变异规律、病原溯源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为制定SARS治本之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4年我国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禽流感疫情,但养鸡大省广东却幸免于难,这里就有由辛朝安教授等历经多年的科研成果――禽流感灭活疫苗之功。在2004年春季禽流感期间,单是禽流感疫苗一项就直接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二十多亿元。
“十五”期间,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达100余项,每一项成果,都彰显着华南农业大学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图大略、碧血丹心。
2001年,《果蔬采后处理及贮运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利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南方红黄壤地区综合治理与农业持续发展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4年,《优质肉鸡产业化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禽流感灭活疫苗的研制与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锐意改革人才素质不断提高
声誉日隆国际合作成果显著
学校始终把培养人才作为根本任务,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生命线工程建设,不断补充、修改和完善了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了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与信息反馈体系,充分发挥专家、教授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坚持领导听课和巡视制度,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加大教学投入和教改力度,完善各项教学管理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十五”期间,学校共获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4项,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42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励16项。2004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被评为优秀。
学校注重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养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素质由单一知识型教育向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等综合素质型教育转变。“十五”期间,学校共招收博士生660人、硕士生3634人、本科生29878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提名奖1人,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学校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和广东省的各项学科竞赛,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五”期间,学校培养的逾万名毕业生以其专业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能力等特点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其中很多毕业生已成为各自领域的技术骨干,进而成为推动农业科教事业和社会进步的有生力量。
“十五”期间,学校在政策和措施上高度重视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不断扩展和深入。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承担国际合作项目34项,获资助经费1385万元;通过国家基金委资助和学校资助,约737人次的教授和科研人员到国外进行合作研究、攻读学位、进修、考察和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和承办了11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接待了4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800多名代表。
“211工程”建设带动了学校的整体进步和发展。历经近百年建设发展的华南农业大学已成为我国特别是广东省和华南地区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国家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辛朝安教授
古色古香五号楼
华航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