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穿越保护区的首条环保高速路

2006-06-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任维东 我有话说

 

丛林簇拥下的思小高速公路段永华摄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国家环保总局将“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如何在工程规划中实

现环境友好、生态和谐的目标,正成为社会各界越来越关心的话题。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前往国内首条穿越国家级动物保护区的生态公路――思小高速公路。

野象谷

了解西双版纳的人都知道那里有个野象谷。

根据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的统计,中国境内野生亚洲象的数量不足300头。而这其中的大部分,就在野象谷一带出没。

2003年,国家重点公路之一的思小高速公路,决定穿过西双版纳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包括野象谷。

从施工伊始,思小公路会不会割裂当地生态链,就成为环境保护者们关心的问题。美国佛罗里达就有这方面的教训:当地大量兴建的高速公路切断了野生动物的迁徙路线,使各类野生动物大量减少,当地最负盛名的美洲狮仅有80余头,仅2001年的3个月间就在公路上被撞死7头。而这只是最直接的危害,生态研究表明,一条四车道公路对森林小哺乳动物的分隔作用,相当于两倍于这个宽度的河流。一条公路对于动物来说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甚至对分布于道路两侧的蝴蝶种群都会有隔离作用,严重干扰其基因交流。

2006年4月,这条备受瞩目的公路竣工通车,它会不会危害野生动物的生存,会不会让野象谷就此消失?

工程设计:考虑动物出行

刚进野象谷,就见到竖立路边的中英文警示牌:“野象通道请勿鸣笛”。在野象谷通道上方,还架着一座大桥,比老路高出8到15米,这就让经过桥下的野象没有压抑感。而且,所有过往的车辆都悄悄地通过。记者这才放下心来。

思小高速公路是我国第一条穿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高速公路。这条路从1997年开始筹建,直到2003年6月才正式兴建。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之所以酝酿多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公路设计方案的选择。由于公路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决策者们慎之又慎,明确要求将其建成一条生态环保旅游公路。

早在1997年2月,云南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院就编制了《国道213线思茅至小勐养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提供了A、B、C三条线路设计方案。在云南省交通厅、省环保局联合组织评审这三个方案时,意见不一的领导、专家们展开了激烈争论。

当年曾参加了思小高速公路设计方案评审的云南省环保局原副局长(现为巡视员)邓家荣回忆说:“当时我就提出路是应该修的,但要注意遇山打隧道、遇沟架桥梁,尽量不要在保护区里开挖土石方,要给野生动物留下自然通道,对树木也是能不砍就不要砍,把修路带来的破坏降到最低。”这也是云南环保局专家们的一致意见。

经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多次现场调研和反复论证,交通部最后批准采用对环境更为友好的、沿213国道布线的C方案穿越自然保护区。专家们认为,213国道已经通车近50年,两侧的土地也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利用,沿线的树木多为次生林或经济林。采用这一方案,虽然投资有所增加,施工难度加大,但可避免因公路建设而使保护区破碎化,影响亚洲象等动物的迁移和交流,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对保护区的破坏。

为此,工程投资从1998年交通部批复的30亿元增加到2002年批复的39亿多元,桥梁从54座增加到352座,隧道由2座增加到30座,桥隧总长占全线总长97.7公里的26.4%。仅在野象谷一带,桥隧里程占到公路里程的70%以上。

道路施工:能保护的坚决保护

在思小公路众多建设者中,有一句话广为流传:为了保护环境,“宁当恶人,不当罪人”。这句话是曾任云南省环保局局长、现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的吴晓青在听取有关思小公路环保问题汇报时说的。

人们忘不了施工过程中的那场“砍树风波”。2003年6月,正值非典肆虐,为了赶工期,个别施工单位在未得到政府有关部门行政许可的情况下,砍掉了部分影响施工的树木。为此,思茅市、西双版纳州和思小公路的相关负责人都受到了省里的记过、警告乃至撤职等严厉处分。这场“砍树风波”再次为施工单位敲响了警钟。

思小高速公路有37公里要经过保护区,稍有不慎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为此,云南省交通厅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思小高速公路的环保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明确提出了“保护自然,回归自然,融入自然,享受自然”的工作思路。

正是本着这种珍惜自然、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交通部门在设计上遵循“宁填勿挖、宁隧勿挖、宁桥勿填”的原则,尽量以桥隧工程穿过保护区。在线形布设上,尽量顺应地形,平面线形曲线化,山转路转,减少了对山体的大开大挖,与地形协调,与自然和谐。施工时,隧道避免明槽开挖、桥梁两端的路基先期施工、降低边坡高度、按规定集中弃土和取土、尽可能将弃土场改造成良田、利用路基作桥梁梁板预制场地,对公路边坡植树种草、实现生物性防护,以葱翠的绿色抹去了冰冷生硬的工程痕迹,使整条公路与自然保护区融为了一体……

承担11-2合同段施工任务的中铁一局为了保护两棵参天古树,取消了一段挡墙。云南省路桥一公司为了把对植被的破坏降到最小,在“野象谷”路段的路基开挖时,建设者们开动脑筋,把一条条施工栈道架设在树林上,工程材料全部通过栈道运进现场。

记者在现场看到,通往野象谷的匝道下,建设者们专门为野象预留了下河饮水的通道;在野象经常过往的百花山,则通过打隧道的办法,既保护了环境,又留下了动物走廊;在桥下河边还专门为野象修建了蹭痒痒的水泥墩……

采访中,指挥长王珏告诉我们:“我们是带着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的心情进行建设的。我一直强调四个字‘保护、恢复’,从小处着手,从细节做起,能保护的坚决保护,哪怕是一草一木。”

项目监管:全程启用“环境监理”

在建设思小高速公路时,首度增加了“环境监理”。

思茅市和西双版纳州政府都抽调专人负责思小公路的环保工作,西双版纳州政府还特意在思小高速公路征地拆迁办内设立了环保督办科。

守土有责的西双版纳州环保局首次为修路派出了两位专门的环保干部常驻工地,并授权他们如发现环保问题,不需请示,就可现场处置。这两位干部与公路建设大军一道风餐露宿,始终奔波在工地上进行监督检查。

王珏指挥长介绍说,为了提高各施工单位的环保意识,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环境监控,指挥部与西双版纳州征地拆迁办,在进场前就联合对施工单位进行了专门的环保培训。同时还与施工、监理单位签订《环保责任书》。为了将环保责任落实到各合同段、到人,根据合同文件规定,扣留承包人支付总价的1%作为环保保证金,保证金只有在工程通过环境保护竣工验收后才能返还。

通过实地察看,记者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条真正按生态理念建成的环保高速公路:公路两侧满目葱茏,别具特色的傣家村寨、神秘的野象谷、茂密的原始森林、绿油油的万亩茶园,一一从车窗外掠过,郁郁葱葱的大自然景观让人心旷神怡,真是“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实现了设计时提出的生态环保理念,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无疑,这条道路的开通,不仅将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云南省的对外开放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而且对今后中国兴建环保型公路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链接

■思小高速公路(云南省思茅市至西双版纳州小勐养),总投资39.95亿元。是国家西部开发8条通道之一的国道213线在云南境内的重要路段,是我国第一条穿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高速公路,其中有37公里要从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边缘通过。这里保存着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原始风貌最完整的热带雨林,而且也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国际大通道――昆明至泰国首都曼谷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双版纳的原始热带雨林中,共有高等植物5000多种。其中珍稀植物341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58种,还保留着第三纪前古老植物20个属种。还拥有8个不同地理区系的野生动物,境内有陆栖脊椎动物539种;鸟类429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109种。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为国际生物圈保护网络成员。

野象谷中徜徉于公路边的野象。(图片来源:中国旅游风景资料库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