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科技打破技术壁垒
“经济上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但在检验检疫技术水平上,我们却不能定位于发展中国家,必须和发达国家的水平接轨!”这是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魏传忠局长
受禽流感影响,近年来我国禽肉出口一直在风雨飘摇中度日,道路越走越难。早在1997年,因香港在鸡肉中检出禽流感病毒,世界上17个国家随之宣布停止进口中国鸡肉。2001年6月4日,韩国以从上海某公司出口到韩国的鸭肉中检测出H5N1亚型高致病禽流感病毒为由,全面禁止了中国产家禽肉及其制品的进口。6月8日,日本因担心香港、澳门发生的禽流感波及中国内地,宣布停止进口中国鸡肉、鸭肉。
一连串的出口受阻在击倒企业的同时,也震动了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我国禽肉每年出口40多万吨,创汇近9亿美元。面对这两个庞大的数字,不仅全局干部职工的心揪紧了,也让局党组书记、局长魏传忠陷入了寻求解决方法的思索中。
“目前使用的鸡胚病毒分离方法周期太长,需要21天左右,等到诊断出了结果,可能早被进口国查出病毒封关了。必须研制出快速、准确的检测技术!”经过讨论决策,北京检验检疫局与深圳匹基生物有限工程公司磨枪上阵,联手攻关,展开了一场与禽流感病毒争分夺秒、惊心动魄的“生死时速”之战。
终于,在历时6个月刻苦攻关后的一天,从实验室传来了成功的欢呼:课题组根据国内外报道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保守区序列,合成荧光RT-PCR的引物和探针,建立了检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荧光RT-PCR方法。由于这一方法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检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核酸,无须做鸡胚病毒分离培养。这就将检测时间从原来的21天缩短为4个小时,并且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从此,对禽流感疑似病例快速检测的需求得到满足,为我国禽肉出口快速通关创造了条件。
2005年2月3日,禽流感病毒荧光RT-PCR试剂盒过五关斩六将,经过初审、临床试验、符合试验和复审的层层考验,获得国内同类技术的第一个一类新兽药证书。不仅如此,该项科研课题还被科技部誉为“十五”科技攻关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中的“标志性成果”。同时,“荧光RT―PCR禽流感病毒检测”技术应用推广工作也取得了进展,目前已在全国16个检验检疫局、24个大型出口养殖企业、10个兽医诊断部门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得到应用,累计使用超过30万头份,共支持出口创汇6亿美元以上。
同时,为防止人间禽流感疫情传入我国,该局还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病毒所和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共同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人间禽流感病毒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课题,先后建立了多种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检测方法,并对人间流感病毒标准株H5N1和流感病毒H3、H4亚型进行了检测验证,验证结果良好。同时,中国CDC等疾病防控部门用北京检验检疫局生产的禽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对8000余人进行了流感病毒检测,检测结果理想。经专家组分析,该方法已具备检测人间禽流感病毒的基础条件。2005年11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林薇琳和南希博士到北京检验检疫局进行技术交流,对该技术给与了高度评价。
据了解,5年来,类似攻克“禽流感快速检测技术”这样的科研成果在北京检验检疫局不胜枚举。我国发生猪链球菌疫情后,该局科研人员针对当前流行的2型菌株核酸序列进行连续攻关,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猪链球菌荧光PCR快速检测技术,将传统细菌分离方法的3-7天检测时间缩短为1.5个小时。专家鉴定组一致认为,该项研究对我国生猪生产安全、生猪及其产品出口提供了新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支持,填补了对猪链球菌快速检测技术的空白。无论是在对内对外检验检疫工作领域、还是在对国内疫情防控,以及在对人感染猪链球菌的快速诊断方面都将发挥极大的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用高科技铸造国门“铜墙铁壁”
检验检疫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着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成败,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民的生命安全。
目前,随着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国际间人员往来日益扩大,危害人体健康的传染疫病和有毒有害物质也在以惊人的速度通过出入境人员、货物和运输工具传播、蔓延,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稳定带来许多危险因素。据北京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主任马贵平博士介绍,北京地区2001年-2005年10月,就检出各种传染病例6061例,仅去年就检出HIV抗体阳性者18例,同比增加50%;检出梅毒抗体阳性者104例,同比增加285.19%。
2000年,疯牛病肆虐欧洲各国,一时间,人们谈牛色变。为全方位控制和避免其动物、动物产品以直、间接方式进口,2001年5月,北京检验检疫局在全国质检系统率先正式组建了全系统唯一的疯牛病检测实验室;同年6月28日,该实验室在北京正式投入使用,为防止疯牛病通过口岸传入我国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3年非典肆虐。那年5月,北京检验检疫局经过八天八夜的日夜奋战,在首都机场率先建成高标准的负压隔离检疫室,这是一个布局合理、配备先进检测设备的高水平检疫隔离室。参加中国―东盟国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会议的代表参观完隔离检疫室后都赞不绝口,认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民航组织专家在考察后,也给予了很高评价。随后,国际民航组织向所有国际机场推荐北京首都机场的做法。
随着进口食品数量的不断增加,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也伺机“混进”国门。马贵平告诉记者,苏丹红事件发生后,北京检验检疫局技术人员加班加点,只用了短短3天就建立了检测食品中苏丹红染料的检测方法,并首次在食品中检出苏丹红染料。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了1470件苏丹红样品的检验工作,检测出阳性样品12件,为维护北京市食品安全做出了贡献。同时,他们还建立了检测食品中苏丹橙G、苏丹红7B以及对位红的检测方法,为国家质检总局提供了食品中对位红检测方法,在全国质检系统推广使用。
“借梯上楼”写就科技新篇
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成败。
2000年以前,北京检验检疫局还没有一项在系统内令人瞩目的科技成果,甚至连获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奖的论文都没有一篇。然而,短短5年间,这个局科技工作突飞猛进,从一个重大项目都没有,发展到了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25项,国家质检总局课题55项的科研大户。
究竟是什么使他们的科技工作获得了快速发展?魏传忠局长回答:“答案很简单,两个加强:内部加强硬件建设,外部加强‘借梯上楼’。”
如何加强内部硬件建设?5年来,北京检验检疫局按照“结合应用,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逐步健全实验室体系”的原则,坚持实验室建设与检验检疫一线工作需要密切结合,走“专、特、精、新”的集约化发展道路,重点加强了专业、特色实验室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该局科技处处长周琦介绍,目前,北京检验检疫局共有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个、区域性中心实验室6个,仪器设备总值逾亿元,组建的专家队伍中,博士25名,硕士85名,研究员5名,省部级专家2名,特聘专家、顾问24名,其中院士11名,著名学者教授13名。截至目前,共主持或参与完成了15项国家标准、83项行业标准。鉴于北京检验检疫局雄厚的科技实力,2003年底,国家人事部批准北京检验检疫局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所谓借梯上楼,就是充分利用首都高校多、科研院所多、科技人才多、信息渠道多的优势,走检验检疫机构、科研机构与高新技术企业共同发展的道路,促进检验检疫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5年来,北京检验检疫局先后与28家国内知名高校以及科研中心、知名企业建立技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并与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借助地方和科研院校的科技力量,初步形成推动检验检疫科技发展的合作网络。事实证明,这些人才智力的引入,使北京检验检疫局的科研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禽流感、艾滋病、猪链球菌、西尼罗热病毒、疯牛病、植物病毒等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方面,自主创新的成绩十分突出:以高致病性禽流感检测技术、SARS冠状病毒全基因组芯片检测技术、人用SARS病毒灭活疫苗的研究、猪链球菌荧光PCR检测技术、西尼罗病毒快速检测技术等为代表的科研成果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北京检验检疫局开放、务实的科研工作,受到上级领导的关注和表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表扬北京检验检疫局“科技工作抓得很好”,国家质检总局李长江局长则多次表示“总局对北京检验检疫局的工作是满意的,对北京检验检疫局的班子是放心的”,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则指出“北京检验检疫局的科研成果,比国家正规研究院所的成果也不差”。
科研合作
做病毒分析实验
检验检疫人员对进口商品进行后续监管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做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