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根植黄土高原 画卷意象万千――国画家陈忠志

2006-07-02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地动山摇(中国画)

作者近影

【作者简介】

陈忠志,西安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硕士研究生导师。1935年生于广西贵港市,1956年毕业于中南美专。代表作《黄河儿女》编入全国通用小学语文课本,获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赛国际荣誉金奖;作品入选文化部、中国美协、中国画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百年中国画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多次获奖,并被有关机构收藏。出版的作品有《中华墨韵――陈忠志作品选集》、《陈忠志中国画》和《陈忠志中国画集》等。今年6月25日至7月2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学者无格――陈忠志五十年国画回顾展”。

【画外音】

陈忠志擅长人物,也画花鸟山水。他的人物画的一大特点,是有民族气派。他是一位谙熟中国画传统的画家。读他的画,不论是《黄河源头》、《宽厚的草原》还是《地动山摇》、《沐浴》,都觉得气满意足,很有内在的力量。在长安画派中,陈忠志的画既自然质朴又有抒情意味,也雄健大方和有宏健气势,可谓独树一帜、个性鲜明。――邵大箴

陈忠志的创作富于文学性、浪漫的抒情性。他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基本上以写实的方法为主导,大体上可以归类于现实主义传统的范畴。进入八、九十年代,特别是二十一世纪初的几年间,他则越来越向传统写意回归,更倾心于东方浪漫主义的追求。――夏硕琦

【作者心语:求索的思考】

(一)个性与共性

其实个性、个性特征、个人风格式样的生发,首先是作者、画家精神世界的产物,是画家认知世界(我们的历史、时代环境、全球概念以至土壤文化、专业技巧……)后,在主观世界酿造的酒,真实的个性离不开一系列大环境的冶炼。个性鲜明的程度,品质的优劣,取决于画家、艺术家精神世界的大小。个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拓荒者”,而是闭门造车,苦思冥想制造自我,这种自我,我称之为单细胞培养。为怪而怪,为逆而逆,为破而破,为少数专家捧场,以怪夺人,也许能博得少数人一时的喝彩,却反以怪离人。就是说,画家发出的“个性”信息,没有和接收的大环境接轨,也就没有或极少为多数人所认知。作品既要有陌生感,又要给人愉悦感,既要有浓浓的风味,又不能有腐臭,既要与众不同,又要与众共识,与众不同和与众共识并非水火不相容,但也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只是做到一点与众不同并不难,或只当群众尾巴与众共识更不难,难在二者之统一,个性不偏格,共性不落俗。不应把千人一面倾向,迎合世俗低格调的东西模式化,划圈称派,把苍白肤浅的东西视为共性,画主旋律就是硬邦邦的图解,甚至以大众文艺为幌子打出写真实的派别,既抹杀个性,也让共性降到庸俗最低度。

(二)个性与模式、个性风格与个人面貌

今日中国画家有自己最广阔、最自由的感受天地,有自己多元的无拘无束的美好生活。有才华、有激情的画家,不应把自己圈在一个极贫乏的趣味、极狭小的范围之中,不为题材而题材,不为符号而符号,不为面貌而面貌。你独立的创造,是来自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独特感受,怎能抹杀得了。个人面貌与个性,是表与质的关系。个性的质在人生历程中是活的,可变的,发展着的,运动着的。因此,个人面貌就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往往因质的运动深化使“表”显得更加鲜明多样,把个人面貌作为固定的模式往返重复,那就太遗憾了!把它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也就错了。

(三)我的艺术追求

创作独一无二的作品是我的追求,除了不可避免的商品性质需要外。对于自己的过去,也尽可能地不重复,重复的风格式样让人总有点厌倦,这是我的作品无定格的特征,没有固定的个人面貌,只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始终坚持中国画的基因,中国画的气味,中国画的韵律。我的模式是要传承,但不同于古人;要吸取,但不同于洋人;要时代气脉,但不同于大潮;要有法,但又无法。

(四)艺术形式与精神内涵的统一

艺术形式是个性的迸发,精神内涵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血脉,也就是我追求的目标。艺术形式与精神内涵本是艺术创造中不可分割的机体,也是一种表与里的关系,表里一致,表里统一,是事物构成的定律。

(五)我的座右铭

把风格模式固定化,其实是一种商品概念,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师。只有不断地变体发展,向文化品位攀登,才能保持永恒的艺术生命。中国画和所有学科一样,像金字塔构筑,其综合素质的底座越宽,其塔尖则越高。中国画艺术既要个性,又要共性,才能成为经典。文化的主旋律是时代特征的共性,民族特征的个性。

黄河儿女(中国画)

黄土雪(中国画)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地方(油画)

初升的太阳(中国画)

功勋与流逝(中国画)

打草鞋(中国画)

三只鸽子(中国画)

沐浴(中国画)

客人少到的地方(中国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