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武汉?口:让教育与社会零距离

2006-07-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夏静 通讯员 张才刚 我有话说

本报武汉7月8日电3000名中小学教师走进学生家庭,走访家庭占总数的50%以上;130名教师走进130个社区脱产挂职,面向基层构建青少年德育网络;53名教育部门机关干部走进学校,踏踏实实服务教学一线。在武汉市?口区,教育主动走向社会,实现了与社会的“零距离”接触。

?口区是武汉市中心城区之

一,也是武汉民营经济大区,闻名全国的“天下第一街”――汉正街就位于该区。从?口区的学校里,还走出了包括袁隆平、伏明霞等多位科技、体育界“明星”。相对于其地理和经济优势而言,?口区的教育基础一直较为薄弱,今天的学校都是在过去的庙宇、楼堂、会馆和旧军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经过多年的建设,尤其是“十五”前后,注入近两亿元资金进行大规模的教育设施建设和教育资源重组,?口区的教育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武汉市首批教育先进区。

新的发展阶段,新的问题又摆在?口区教育面前。辖区内老企业多,下岗职工多,吃“低保”的困难户多;以汉正街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发达,也就意味着进城务工农民工多,流动儿童多;学校布局不均衡,“东强西弱”的局面长期存在。社会发展为教育带来了机遇,也摆出了一些难题。为了破解这些难题,?口区教育部门提出了“三进”(千名教师进家庭、百名教师进社区、机关干部进学校)、“四评”(学生评老师、家长评学校、社会评教育、学校评机关)的指导原则,引导教师走进社会,教育融入社会,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积极性,在教育与社会的互动中换取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

女教师何建旭,虽然年岁已大,但对社区工作丝毫不马虎。下派社区一年,她为居民调解纠纷多起,为困难户捐款捐物两千余元,帮助一位因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的同学重返校园;辖区一位多次得到何老师帮助的残疾青年深情地叫她“干妈”。

一名从河南流浪到武汉的儿童,父亲因欠债被打死,母亲离他而去,只有依靠奶奶捡拾破烂维持生计,自己则每天混迹于自由市场与垃圾堆之间。一次偶然的机会,?口区体育馆小学校长田宓碰到他,了解到他特殊的家庭状况之后,决定破例接收他。学校针对孩子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形成的种种不良习惯,反复教育,积极引导;免去了他所有的入学费用,同学们也为他捐赠衣物和学习用具。经过不断努力,终于促使他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并且跟上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度。今年,他已小学毕业,就近进入中学继续学习。

截至2006年,?口区21138名进城务工子女全部在该区接受义务教育,其中82.23%进入公办中小学。教育工作服务环节延伸到了社区,延伸到了家庭,化解了矛盾,解决了问题,教育工作也因此赢得社会、家庭的理解和支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