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

2006-07-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伟光 特约记者 杨海娣 我有话说

“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一首《我为祖国献石油》在大庆石油学院被传唱了46年,也激励着这里的10万余名毕业生矢志不渝地奔赴各条石油战线,毕业生到基层去已成为该校坚持多年的一种时尚。

接受一种熏陶

头戴狗皮帽子,身穿钻井工人的工作服,手握刹把控制着油管、钻

头的下降速度,还有两位技术员手拿着图纸窃窃私语,这一幕仿佛再现了上世纪70、80年代钻井工人的工作场景,其实是大庆石油学院2006届毕业生的一场毕业汇报演出。即将奔赴钻井一线的刘德伟走下舞台时对记者说:“这幕舞台剧算是我工作前的预演吧。话剧《铁人轶事》中,铁人腿坏了还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的那一幕让我久久不能忘怀。那一刻起,我就立志做一名钻井工人,继承铁人的遗志。”

大庆石油学院是一所和大庆油田同生共长的石油高等院校,就业基本方向就是全国各大油田。人才培养从油田的勘探、钻井贯穿到开采、运输和炼化的始终。计划经济时代,该校为石油一线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该校由部属院校变为省属院校、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以后,该校依然是各大油田一线专业人才的主要输出地。是什么让这里的学生和几十年前一样保持着一种奉献基层的朴实精神?该校党委书记孙彦彬告诉记者:“在平时的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都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到基层去的思想。让‘我们学校的特色就是石油,石油人的特色就是三老四严,石油工业的特色就是艰苦创业、奉献祖国。’对学生入心入脑,让到基层去‘源于传统、养于平时、成于教育’。”

大庆石油学院的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开始接受铁人精神的熏陶。学校在铁人纪念馆、第一口井、1205钻井队等地建立了10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聆听铁人生前录音、观看铁人生前事迹、请老会战作铁人事迹报告、与工人师傅进行座谈、观看新时期铁人科技成果展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铁人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在学校开展的各类社团活动中,以铁人、铁人精神为主题的活动随处可见。很多学生围绕铁人精神选择题目,撰写毕业论文。随着对铁人精神的深入了解,很多人认为,选择了石油专业就应该和石油、井架打交道。

塑造一种品质

石油企业的总部虽然多数在地级城市,但是油井多数在偏远的地方,生产生活条件很艰苦。多年来,大庆石油学院坚持组织学生走进石油生产一线,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参与生产,体验艰苦的工作环境,逐步树立艰苦奋斗、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和生活态度。

在校几年基层实践的历练,使1997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矿场地球物理专业的樊志新很快适应了西北的长庆测井处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漫天的沙尘暴。他说,这里才是他发挥才干的舞台,越是恶劣的环境,越能锻炼一个人的才能和意志。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问师傅,问仪修人员,在他实习的3个月内,很快掌握了小数控XSKC-92的全部操作规程,创下了同批大学生学操作时间最短的纪录。新29井因其井下情况复杂,斜度大,井壁多处坍塌,两个小队上去都没能拿下来,樊志新主动请缨。临行前,他召开班前会,详细分析各种可能遇到的情况,及早做好准备,最后井队9天9夜通井8次,完成了此次任务。2004年。樊志新以其不凡的基层工作业绩就任安塞项目部副经理,主管技术。他的上级主管领导曾直言,就是樊志新那种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过硬的专业知识使他能够取得如此的工作业绩。

培养一颗感恩之心

大庆石油学院通过设立铁人奖学金、中国石油奖学金、塔里木石油奖学金等,吸引品学兼优的学生到基层、尤其是西北油田等艰苦地区就业,每年这几项奖学金的总金额达30万元。在各类评选、入党、学费减免等方面,学校为到基层就业的学生制定了倾斜政策:对于自愿到西北地区、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学校代其归还助学贷款,免费为其保管户口及档案;到基层工作两年后,如果报考本校研究生,学校优先录取。

几年来,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乔晓辉听了20余场铁人事迹报告会、参加成功校友报告会十几场。“我对自己说,我现在这点小困难算什么,铁人那时候比我们苦多了。”乔晓辉就是这样激励着自己,完成了大学学业。4年间,她先后几次接受了塔里木油田和大庆油田采油八厂的资助。接受采油八厂资助的那次,402队队长吴铁全把他们几个受资助的孩子接到了队上参观。晓辉发现现在的基层条件比起铁人的那个年代好多了。吴队长向他们介绍说,“如果你们能有人留在这里就好了,基层需要你们这样有专业知识的人。”那一天起,晓晖就在心底暗下决心:“基层单位帮助了我,我应该奉献基层!”今年年初的双选会上,专业成绩排名第一的她选择了大庆油田责任有限公司,并主动要求分配去偏远的采油八厂。

近3年来,学校在这方面投入了170多万元资金,2000多名学生受到奖励,其中99%的学生在基层就业。

收获一笔财富

今年33岁的宁晓飞是大庆石油学院95届勘探系的毕业生,前往他工作的采油八厂第一油矿沿途一片荒凉。宁晓飞成家后就一直往返于家和单位那两个小时的路途。

刚来的时候宁晓飞被分到了102采油小队5号斗量间,荒无人烟的野外,几米见方的小铁皮房密不透气,夏天热得像蒸笼一样,出门一脚就能踩死3、4只虫子;到了冬天,单位送来的饭都冰凉冰凉的。后来单位派他去巡井,他就经常踩着及膝的积雪去处理冻井一类的突发事件,经常是数九寒天要站着作业,完事的时候双腿已经冻得不听使唤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那时候条件有限,现在条件好多了。基层工作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搞技术必须得熟悉现场的情况,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数据分析哪一组数据不是来自第一线?”基于从前基层工作的经验,宁晓飞后来被抽调到矿里技术队负责机采井管理;又从后来的小队技术员发展成为现在的地质工艺队队长。院长刘扬告诉记者:“我们鼓励学生下基层,不是让学生一辈子呆在基层。有的学生受不住,就打起了退堂鼓。在石油行业,基层工作经验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但凡坚持下来的,都有所收获。”

据了解,建校46年来,该校的10万毕业生中超过80%到基层工作,有8%的毕业生从基层成为石油、石化行业的管理骨干、优秀人才。2006届的4900多名本科毕业生中,已有近3000人与用人单位签约,其中90%以上将到基层工作,石油工程学院、地球科学学院学生全部去了基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