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简要情况(47人,按单位排序)
单位 | 姓名 | 职称 | 研究领域 |
财贸所 | 杨圣明 | 研究员 | 消费理论、市场理论 |
法学所 | 郑成思 | 研究员 | 国际法、民法、知识产权法 |
法学所 | 王家福 | 研究员 | 民商法、法理学 |
法学所 | 梁慧星 | 研究员 | 民商法学 |
法学所 | 王叔文 | 研究员 | 宪法学 |
工经所 | 吕政 | 研究员 | 工业发展理论 |
工经所 | 周叔莲 | 研究员 | 工业经济、企业管理 |
金融所 | 李扬 | 研究员 | 金融学、财政学、宏观经济 |
近代史所 | 耿云志 | 研究员 | 近代思想史、文化史、政治史 |
近代史所 | 张海鹏 | 研究员 | 中国近代史、台湾史 |
经济所 | 刘树成 | 研究员 | 宏观经济学 |
经济所 | 张卓元 | 研究员 | 政治经济学、价格学 |
考古所 | 刘庆柱 | 研究员 | 汉唐考古学 |
拉美所 | 苏振兴 | 研究员 | 拉丁美洲经济与政治研究 |
历史所 | 陈祖武 | 研究员 | 清代学术史 |
历史所 | 林甘泉 | 研究员 |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 |
历史所 | 陈高华 | 研究员 | 中国古代史 |
马研院 | 靳辉明 | 研究员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马研院 | 李崇富 | 教授 |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 |
马研院 | 程恩富 | 研究员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民族所 | 郝时远 | 研究员 | 民族理论、国内外民族问题 |
民族所 | 史金波 | 研究员 | 中国民族历史、西夏文史 |
农发所 | 张晓山 | 研究员 | 农业经济、农村组织与制度 |
欧亚所 | 李静 | 研究员 | 国际政治 |
欧洲所 | 裘元伦 | 研究员 | 欧洲经济 |
欧洲所 | 周弘 | 研究员 | 欧洲现代政治、社会、外交 |
人口所 | 田雪原 | 研究员 | 人口学、人口经济学 |
社会学所 | 景天魁 | 研究员 | 发展社会学 |
世经政所 | 余永定 | 研究员 | 世界经济、宏观经济学 |
世历所 | 廖学盛 | 研究员 | 世界历史、古希腊史 |
数技经所 | 李京文 | 研究员 | 技术经济与管理 |
数技经所 | 汪同三 | 研究员 | 数量经济学 |
外文所 | 黄宝生 | 研究员 | 梵文、巴利文 |
文学所 | 杨义 | 研究员 | 中国现代文学、古代文学 |
亚太所 | 张蕴岭 | 研究员 | 世界经济、国际关系 |
研究生院 | 方克立 | 教授 | 中国哲学 |
语言所 | 沈家煊 | 研究员 | 句法与语义学、语言学理论 |
院部 | 陈佳贵 | 研究员 | 工业经济、企业管理 |
院部 | 江蓝生 | 研究员 | 汉语历史语法与词汇 |
院部 | 刘国光 | 研究员 | 经济学 |
院部 | 江流 | 教授 | 科学社会主义 |
院部 | 冷溶 | 研究员 | 科学社会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研究 |
院部 | 汝信 | 研究员 | 哲学、美学 |
院图书馆 | 黄长著 | 研究员 | 世界语言的分类与使用、图书馆学、情报学 |
哲学所 | 李景源 | 研究员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
哲学所 | 叶秀山 | 研究员 | 西方哲学 |
宗教所 | 卓新平 | 研究员 | 宗教学、宗教哲学 |
7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向社会公示了首批推选出的47位学部委员名单,公示期为两周。同期由社科院推选出的95位荣誉学部委员名单将于日后公布。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表示,这次公示的首批学部委员选自社科院在职的学术带头人,荣誉学部委员选自离职的资深学者。
新学部委员制度 意在鼓励钻研精神
学部委员是我国学术界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内涵的称号。1955年,中国科学院设立学部委员制度,在首批233名学部委员中,由郭沫若、陈寅恪、吕叔湘等学术大家领衔的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占总数的26%。1957年又增选了3名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至今健在的只有季羡林、骆耕漠、于光远3人。1977年,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从中国科学院中分离出去,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此后没有增选过哲学社会科学的学部委员。
据了解,此次中国社科院设立学部委员,并不是延续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学部委员称号,而是作为社科院内的最高学术职务和荣誉称号。陈奎元院长指出,社科院成立几十年来,只有研究员、副研究员的职称,不分级别,没有“突出”与“一般”的标志,缺乏学术大师的培养机制。此次中国社科院推举学部委员,意在肯定社科院资深或有突出贡献的研究人员的成就和价值,树立一种表达他们学术地位和荣誉的象征,以培养和鼓励学者刻苦钻研、自强不息的精神,是社科院内部管理体制和对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的一项重大改革,是追随全党全国改革步伐提出的改革办法。
|
中国社会科学院、地方社会科学院、高等院校、政府部门所属研究单位、军队所属研究单位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五大系统。目前,从事此项研究的人员大约有10万多人。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大楼。图片来源:中国网 |
新的学部委员评选产生
社科院此次推选院内学部委员,成立了专门的学部委员推选工作小组和学部委员推选委员会,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推选办法》开展工作,公开了选举学部委员的标准:“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作出重大成就和突出贡献,学术水平为国内或国际学术界公认,作风正派,学风优良。”同时必须是院内在职的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优秀专家学者。另外,为杜绝平均分配,各学部学部委员的名额,根据各学科的规模和专家队伍的学术水平状况而定。
本次推选从2005年12月6日召开全院动员大会开始,各个单位推荐提名,并进行公开投票。推选工作小组在征求广泛意见以后,于今年3月22日经过反复讨论,初步拟订了初选名单。在此基础上,又经过推选工作小组的认真讨论,最终确定了候选人名单。
“在候选人名单中,文学片4人,史学片7人,哲学片11人,经济学片13人,社会政法学科片7人,国际问题研究学科片6人。”社科院副院长陈佳贵介绍说。随后,推选委员会对候选人的代表作、学术贡献、学术影响等情况进行了全面审查,经过投票,决定了提请公示的学部委员名单。
学部委员制度将同学部改革相对应
学部委员制度的建立同社科院正在进行的学部改革是对应的。1977年社科院成立时,建立的是院所两级管理体制,后来由于研究规模、领域的扩大,由建院时的14个所发展到35个所、中心,分成了六个学科片。
随着研究工作的展开和深入,学科片越来越不适合现代学科的发展。“‘学科片’不是科研单位的规范名称,也不具有指导、协调科研工作的功能,没有机构,没
有领导人,只是院领导分工联系的几个所的泛称。”陈奎元院长介绍:“这种体制不适应发挥社科院的整体功能,特别不利于整合科研力量组织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理论、重大课题的攻关与创新,不能克服数十个研究所、几千名科研人员整体上较为散乱的状况。”
中国社科院在这次组建学部中,将原来的六个学科片,改为五个学部,即:文史哲学部、经济学部、社会政法学部、国际研究学部、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同时,赋予了学部在学术和科研上相应的组织、协调权限,以加强学部的统筹领导,从而有效提高整体科研的能力。
推出学部委员制度只是社科院推进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为在“十一五”期间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体系,社科院还将进一步建立更加完善和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并形成相应的激励机制。
社科院推进学部改革和推选学部委员的努力自去年起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报记者曾采访中国社科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研究员和徐崇温研究员等著名学者。专家们普遍认为,成立学部的意义十分重大,它将进一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组建学部是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社科院科研组织与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以此为契机,社科院的研究力量与学术资源将进一步整合,形成战略性、综合性问题研究的组织协调机制。同时,专家们也强调,评选工作只有按学术水平来进行,把真正有学问、对社会有贡献的学者推选为委员,才能将机制有效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