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怎样教育?作为江苏省最贫困的地区,宿迁市走出了一条“穷市办高校”之路。该市的宿迁学院采用“公办民营”的办学体制,一一解决了办
“公办”体制,“民办”机制
江苏有13个地级市,115所高校,几乎每个地级市都有多所高校。而526万人口的宿迁市连一所高校也没有,从江苏高校的地区布局来看,这是很不合理的。
长期以来,宿迁市的经济一直是江苏的“洼地”。宿迁的领导们在探究该市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时,发现最突出的因素是缺乏人才。“本地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不愿来”,宿迁市的一位领导这样概括该市人才缺失的尴尬。
因此,建立一所宿迁市自己的高校,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是宿迁人的当务之急。穷地区怎么办高校?怎样才能克服经济上的困难?江苏省教育厅和宿迁市有关领导经过全面调研,果断决策:“走省市共建、八校联手、公办民营的办学道路!”就这样,江苏省政府、宿迁市和八所省属高校分别投入一亿元给宿迁学院,宿迁市和八所高校各占35%的股份,另外30%的无形资产股归八所高校。而在运行机制上,该校完全按照民办高校运行,实行全员聘任、人事代理、以岗定薪等制度。
在“民办”机制下,宿迁学院尤其注重“节流”。在保证专职教师数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精简机构和行政人员,一般公办院校都会有20多个中层处室,而宿迁学院仅有9个。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处室少,但均在有条不紊地运作。很多来访的高层领导和教育界的资深专家都充分肯定了宿迁学院的做法,“这个崭新的办学模式为穷地区如何办高校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八个“兄弟”倾力相助
宿迁建市时间短,没有高等教育的基础,所以要发展宿迁的高等教育,外援必不可少。而江苏作为一个教育大省,高等教育发达。在这种情况下,江苏省教育厅决定把“八校援建”当成支援宿迁学院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要求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大学、徐州师范大学等八所省属高校作为宿迁学院的董事单位,支援并帮助该学院的发展。
令宿迁人感动的是,八个“兄弟”并没有把“援建”当成一项单纯的政治任务,而是把所有的工作看成是自己份内的事。扬州大学党委书记范明说,扬州大学要争取在八所援建高校中做得最好,援建经费会第一个到位。苏州大学前任校长钱培德说:“苏州大学是江苏的,支持苏北发展,帮助建好宿迁学院,苏州大学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八所学校都是江苏的重点高校,他们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为了帮助宿迁学院吸引生源,每所高校拿出自己的品牌专业对应支援。不仅如此,八所援建高校还选派有经验的行政干部和优秀教师常年“驻守”宿迁学院,负责具体的管理和教学工作。
记者在采访时遇到了宿迁学院学生处处长初日,他原是徐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他告诉记者:“当初被学校派到宿迁学院来工作,我还有些犹豫。但是到了这儿后,遇到了一群乐于奉献、甘于吃苦的理想坚持者,能在这样的集体中工作,我觉得自己很幸运。”
宿迁市的新“名片”
以往,一说到宿迁,大家都会想到“穷”、“改革”、“争议”等字眼。近年来,宿迁学院的迅速崛起不仅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无形中提升了宿迁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宿迁学院已经逐渐成为宿迁市的一张新“名片”。
“宿迁这么个穷地方也有大学,以前说起来好多人都不信。现在宿迁学院越办越好,知名度越来越大。”该学院计算机系的陈同学得意地告诉记者。
据了解,目前宿迁学院占地1118亩,校舍面积达33.5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12600余人。走在宿迁学院的校园里,楼群错落有致,道路宽阔干净,亭廊曲径相间,行行绿树伴道,片片草坪茵茵,真是“校在园中,楼在林中,人在绿中”!
这张宿迁城市的新“名片”不仅拥有美丽的校园,而且十分重视内涵建设。翻看宿迁学院最近几年的“成绩单”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在2004年的江苏省首届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竞赛中,有57个同学获得了二等奖和三等奖,该学院还荣获了“优秀学校奖”;在今年江苏省高等学校非理科专业高等数学竞赛上,宿迁学院获一、二、三等奖的人数在全省同类高校中均居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