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志勇摄 |
作为国内眼科学界有着很高威望的专家,同时还是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陈家祺教授说到做到,心口如一。几十年来,他坚持看门诊、下病区、做手术,想病人所想,视病人为亲人。他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所有接触过他的患者和他们的亲人们。
为穷人看病让穷人看得起病
陈家祺1938年出生在广东东莞的一个医学世家,父亲一生行医施善,陈家祺耳濡目染,自小立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1961年他从中山医学院毕业,留在眼科教研室工作,师从我国著名的角膜病专家杜念祖教授。
在角膜病患者中,感染性角膜病和眼部烧伤占的比例很高,致盲率也很高,患者大多是农民和工人,收入不高,所以角膜病又被称作“穷人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陈家祺经常参加巡回医疗队下乡。“每次下乡看到农民朋友那一双双受伤、黯淡的眼睛,我的心里就特别难受!”他立志要不断探索新的、效果好的治疗方法,为患者解除痛苦。
一天,一位农村妇女拄着一根竹竿,颤巍巍一路打听找到陈家
祺。原来她早年因病摘除了一只眼球,仅存的一只眼又得了角膜病。检查后陈家祺发现她感染了一种毒性很强的细菌――绿脓杆菌,角膜穿孔,如果不立即手术,眼球将不保。但没有角膜材料。恰好这时一位警官的父亲去世,陈家祺直接找到他,希望他将父亲的角膜捐献出来。警官被陈家祺的诚心所感动,答应了他的要求。那位农家妇女不仅保住了眼球,还重见了光明。
一位脸部烧伤、角膜严重受损的病人,因天气炎热,脸部皮肤感染溃烂,异味刺鼻,其家属都不愿接近。陈家祺不但脸对脸为他细心检查,还立即安排他入院治疗。得知病人带来的钱不够交住院费时,陈家祺掏钱为他补上。
由于找陈家祺的患者大多都是“穷人”,他总是尽量减免他们的费用,实在减免不了,他就自掏腰包为患者垫付。对于现在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现状,已届古稀之年的陈家祺,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建立一所专门为穷困病人服务的眼科医院,让他们都能看上病,看得起病。
不开特殊门诊 一心为广大患者解忧
在陈家祺的日程表上,从来没有节假日。角膜移植有个特点,就是越早效果越好。虽然角膜可以用营养液先保存着,但为了患者,陈家祺一般都是材料一到就做手术,不管是深更半夜还是节假日。
1999年除夕前的一天,陈家祺的老母亲不幸逝世。当时陈家祺身兼中山医科中心主任、眼科医院院长、眼科研究所所长。他这个公认的孝子强忍悲痛,第二天早上坚持到病区查完房后,才悄悄坐上公共汽车,去江门奔丧。因为春节工作太多,当天晚上他又赶回了广州。
近几年许多专家都开了特种门诊,护士长问陈家祺“要不要开”?他拒绝了:“特诊号要收100元,而我的病人大多是穷困的,不要再增加他们的负担。你就联系门诊部多加一个普通门诊吧。”现在陈家祺每周出诊时间由两次变为三次,但病人还是很多。
医院规定每个教授每个单元门诊限挂20个专家号。但陈家祺几乎每天都要面对许多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病人从早到晚找陈教授,堵在电梯间,守在病区里,拦在走廊上,请他看病请他做手术。许多病人要求加号,陈家祺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的一个门诊往往要看四五十号病人。
跟他出诊的学生都有了“经验”,每次出门诊都要多吃些,因为下一顿饭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吃上。陈家祺总是满怀歉意地对学生说:“这些病人从全国各地带着希望来,早一些诊治,就多一分治愈的机会。宁可我们辛苦些,也要将这些病人看完!”尽管挂号人数比规定的多出一倍以上,但陈教授总是不急不躁,仔细看,耐心答,水都不喝一口。
他戏称自己是“骆驼”,耐干旱。
从医45年累计移植角膜万余例
找陈家祺看病的人,大多是在外地治了一圈不见效,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广州。因为病情复杂,手术难度大,效果也不一定理想。有人就劝他,这种病人不要接了,万一手术效果不好,病人有意见,影响您的声誉!陈家祺不以为然:“以放弃治疗病人为代价的虚名,再大又有什么用?只要医术过得硬,多治好一只眼睛,少一些所谓的名声,没什么关系!”
王兴凤这位花季少女,出生后双眼角膜进行性混浊,视力急剧下降,许多大医院都束手无策。父亲带着女儿千里迢迢从黑龙江漠河来到广州。中午一点多,陈家祺刚做完手术,顾不上吃饭,就立刻为她进行检查。原来王兴凤得的是一种罕见的与遗传相关的胶滴状角膜营养不良,这种病在国外只有几十例报道,而国内还未见报道。陈家祺立即为她施行了板层角膜移植手术,使她的视力达到了0.4和0.3,并自掏腰包为她买了几千元的滴眼液。
2003年6月,浙江小伙子李舟雷因化学爆炸双眼重度受伤,看了多家医院,半年时间光医疗费就花了20多万元,最后医生表示已无力回天。2004年2月,几近绝望的李舟雷来到广州。陈家祺为他制定了系统的治疗方案,经过大大小小20多次手术,李舟雷重新获得了光明。
像李舟雷这样的病人,陈家祺接了很多。有些病人想请陈家祺吃饭或者送红包表示谢意,都被他谢绝了。有些患者丢下红包就走,陈家祺就将红包交给护士长,让她转还给病人或存入其住院账户。在角膜病区的病人意见簿中,有近一半的内容是感谢陈家祺教授的留言,字字句句,发自肺腑。如此和谐、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在今天是多么难得啊!
从医45年,陈家祺累计为患者移植角膜万余例,是我国角膜移植手术例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的医生之一。问其原因,他说:“你不要把自己看作是院长、专家、教授,你就是一名普通医生,你唯一的权利就是好好替人看病。”
两次主动放弃评选院士的最佳机会
有人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陈家祺认为,只有新人辈出,科学才能不断发展。初学者要掌握角膜移植手术,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陈家祺总是耐心地手把手从基础教起,不厌其烦地为学生讲解手术的每一个细节。一旦学生的技术成熟后,陈教授就会选择合适的病例,让他们坐在主刀位上,由他亲自做助手,耐心指导学生完成手术。几十年来,陈家祺培养了20多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更培养了一大批进修医生。像厦门大学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祖国教授,中山大学眼科中心博士生导师王铮教授,都是陈家祺的博士生,如今他们都成了相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在临床科学研究中,陈家祺带领他的学生攻克了一个个医学难题,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他设计的全角膜带环形板层巩膜瓣移植术、表面角膜镜片术、治疗性角膜移植的系列研究等科研成果,先后获得过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6项国家大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3项,专利4项。他主编或参与编写的眼科著作达14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40多篇,其获奖之多、获奖水平之高在全国医学界也是少见的。在陈家祺教授的带领下,中山眼科中心已成为国内角膜移植例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的医院,是全国角膜手术及角膜病的重要诊疗基地和会诊中心。
陈家祺获得过无数荣誉,但他看得很淡。最让人感动的是,在完全有可能评为院士的情况下,他不为所动,主动放弃了两次最佳时机,这让许多人包括同行在内留下了一大遗憾。但陈家祺不这么看:“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的成绩离不开国家的培养。能够为老百姓多做一点工作,多帮助一个病人重见光明,多出一份研究成果,就多一份满足感,做人就多一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