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网络:高校德育教育的新载体

2006-07-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永艳 我有话说

网络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文化生活。网络既给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和阵地,也给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传统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互联网是一个大型的交互式网络信息系统,大学生通过上网

可以接收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使党和国家的声音,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家长对学生的期待,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共同作用于大学生。在此之前,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各自发挥作用,信息分散,有时相互冲突,无法很好协调。通过网络可使分散的信息聚集起来,使各方信息在网络这个平台上相互作用,这就使过去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共同作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广阔空间。

传统的教育以课堂讲授方式为主,由于受场所等多方面的限制,不能产生广泛的教育效果。网络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了更广阔、更深刻的舞台和方式。网络能够使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就摆脱了时空的局限,增强了及时性、广泛性和直接性。网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虚拟性,个别人利用网络散布迷信、色情等网络垃圾,严重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对此,要严格治理。另一方面,网络也建立了一个让人真实表达自我的平台,在网络世界的虚拟空间,学生们更容易流露出自己对社会、对人生、对学校的真实想法,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网络对青年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上网已经成为部分青年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们上网浏览、宣泄、交友、游戏等等,其中对学生思想影响最大的是浏览信息和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因此,要想利用网络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首先要做好、管好网站。

一、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网站。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高校加强网络建设的指导原则。高校要以开放的心态应对互联网的挑战,积极建设好网站,即要有像清华红色网站那样旨在宣传邓小平理论的网站,又要有北大在线、北大新青年这样一批既坚持正确导向,又能体现海纳百川、兼容并蓄,集思想性、教育性和多样性于一体,为大学生乃至社会广大网民喜闻乐见的网站。针对一些热点问题,要提出正确的观点,进行正面引导,使网络处于可控状态。要教给学生一些网络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开展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参与网站建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生存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高校网站还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具有可读性、服务性。高校网络还可以充分利用强项专业和优势专业所衍生出来的特色,充分挖掘有关内容的深层次文化内涵,体现高校的文明形象和人文精神,增强高校网站的文化含量,这也是高校网站区别于商业网站的最为明显的优势。

二、加强管理,努力限制和消除网络的消极影响。网络信息非常庞杂,对于辨别能力和防范能力不强的一些在校大学生来讲,往往难以辨别良莠。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尽快制定和完善网络法规。高校要通过制度规范、技术防控和思想教育的综合运用,形成加强网络信息管理的系统。在校园网络建设过程中,应本着先立规则再建网的原则,网通到哪里,相应的制度就建到哪里。要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和人工监控相结合,建立起严密的安全防范体系,预防有害信息进入校园。

三、畅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与学生平等交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BBS网上对话、MSN、QQ聊天、博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积极开拓与学生对话交流的渠道。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要体现导向性原则,针对一些事关大局、事关政治方向、事关稳定的敏感性问题,要给涉世不深的学生以政治上的引导。当然,这种正面的声音应该是站在平等的角度的。要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网络”环境下学生的思想工作是长期的,复杂的,其规律和特点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研究和总结,从而使我们不断巩固、创新思想工作的模式和方法。(作者单位:青岛广播电视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