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照片 |
演出58场票房收入500万元
《花月影》创造了演出奇迹
作为岭南文化象征的粤剧和其他的地方戏一样,正面临知音难觅的问题。据悉,在广州这座岭南文化的中心城市,近千万人口中只有二三千“铁杆”戏迷,且大多是中老年人。
2001年10月,经过两次体制改革的广州粤剧团大胆决定,为年轻观众、高端人群打造一出风格唯美、品位高雅的时尚粤剧《花月影》。
2002年10月,经过一年的酝酿筹备排练,投入280万元的《花月影》终于掀起了“大红盖头”。《花月影》形式别具一格,很快便受到热捧,一些青年、都市白领一时间以看《花月影》为时尚。
副团长谢海涛告诉记者:《花月影》问世3年多来,已在国内外演出58场,创造了演出票房500万元的纪录,这对于地方剧种,无疑是一个奇迹。2002年,广州粤剧团的演出收入是192万元,自从排演了《花月影》,票房连年攀高,2005年收入突破400万元。可以说,《花月影》提升了粤剧的品位。
《花月影》的演出无疑是成功的,可以说它是“粤剧改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不过,广州粤剧团团长、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花月影》的主演倪惠英坦言:这只是一个剧目的经营,并不代表粤剧改革唯一的方向,粤剧探索的道路还很漫长。
对传统粤剧大胆“扬弃”使《花月影》获得成功
《花月影》讲述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并没什么新鲜之处。然而倪惠英和她的同行一开始就立下宏愿:打造粤剧精品,提高粤剧品位,改变粤剧形象。他们请来了国内戏剧界的顶尖高手,如导演陈薪伊、舞美设计高广健、音乐创作董为杰等,对传统粤剧进行了大胆的“扬弃”,借鉴吸收其他戏剧的精华,赋予了粤剧全新的理念,在主题、结构、表演、舞台、音乐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验。音乐方面减少了传统粤剧中的“梆黄”与“锣鼓”,加入了交响乐,还巧妙地揉入了流行乐《真的好想你》。在戏曲身段方面则吸收了现代舞和古典舞的精华,并且更加注重灯光的运用以及舞台造型。
然而倪惠英和她的同行们这次对粤剧艺术进行的有益探索,却几乎引发了粤坛的“大地震”。一部分粤剧老戏迷不干了:《花月影》叫“穗剧”、“广州剧”、“珠江剧”都行,千万别叫粤剧!粤剧研究者和业内的同行也认为这部戏的改革走得太远了。然而大部分观众对《花月影》美轮美奂的舞台景致和悦耳优美的唱腔击掌叫好。
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看后,对《花月影》给予了充分肯定。她非常欣赏里面的音乐,认为流行曲《真的好想你》如神来之笔。
《花月影》改变了观众对粤剧的“恐惧”,越来越多的观众喜欢上了它。《花月影》先后参加了广东省艺术节、澳门国际艺术节、香港中国戏曲展演、上海国际艺术节……所到之处均引起热烈反响,一大批久违的青年观众走进了剧场。《花月影》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国家剧院的演出,成功地吸引了包括首相夫人、内阁部长在内的主流社会。
一元钱让“大学生走进剧场”《花月影》苦心培养年轻观众
2004年4月,广州粤剧团成功推出了“大学生走进剧场暨《花月影》演出季”,连演10场。每名大学生花一元钱就可走进剧场,广州地区40多所高校的近万名大学生观看了《花月影》。每当演出结束,大学生都把倪惠英围个里三层外三层,找她签名,找她合影,找她学戏,让倪惠英感动万分。
如今,“大学生走进剧场”演出季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广州粤剧团为大学生义务演出20多场,2万多名大学生欣赏到了粤剧。谢海涛算了一笔账:《花月影》的演出成本是一场6万元,首届“大学生走进剧场”,我们通过企业的赞助资助了50名贫困大学生,每人1千元。倪惠英说,我们坚持多演,一年培养100个年轻观众,这样下来,粤剧的年轻观众队伍就会慢慢壮大。
《花月影》演出的成功,也与它成功的市场运作分不开。倪惠英说,像“大学生走进剧场”就是一种市场运作。吸引企业来关注和参与,企业投资,我们给它冠名权,这样做到了三赢:企业能够得到形象宣传,粤剧事业得以扩大市场,而大学生也有机会亲近戏剧艺术了。
2005年10月,粤剧《花月影》和《睿王与庄妃》在北京大学连演4场,非常火爆。倪惠英说,大学生对粤剧的喜爱,不仅是对我们的鞭策,更增加了我们对振兴粤剧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