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确定了哪些目标

2006-07-26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

《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2006―2010)》于7月25日公布,这不仅是体育界的大事,也是全国人民社会生活中的大事。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五年,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五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将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对体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29届奥运会将于2008年在北京举办,对于中国体育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做好“十一五”时期的体育工作,是不断促进群众身体健康、满足其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的需要,是我国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需要。为方便读者对《规划》内容有更具体清晰的了解,我们在这里对《规划》内容作如下解读:

“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 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以筹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把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作为根本目标,积极开创体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总体目标: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使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明显改善。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的总体实力,深化体育改革,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努力创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充满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体育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水平。

基本原则:一,坚持体育与经济发展协调促进;二,坚持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三,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四,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五,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体;六,坚持科教兴体,人才强体,七,发挥奥运会的综合影响和带动作用。

群众体育的“硬指标”

2006年―2010年是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阶段,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十年之后,《全民健身条例》将在“十一五”期间出台,群众体育发展将首次成为国家目标,成为“硬指标”。

1.“十一五”时期群众体育的发展目标是:坚持群众体育与奥运同行,提高群众的体育意识,培养群众的健身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健身氛围,本着亲民、便民、利民的原则,让更多人享受体育发展的成果。“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公共体育设施明显增多,群众体育组织进一步健全,群众的健康素质显著提高,形成政府领导,体育部门组织协调,社会力量积极兴办,群众广泛参与的格局,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2.加强城乡体育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做好全民健身计划第二期二阶段的实施工作。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坚持以地方为主、社会参与、中央适当支持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扶持、资助建设一批适应农民需求和当地特点的体育设施,发挥示范作用,引导农村体育场地建设,改善以村为主体的农村基层体育设施条件。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和“雪炭工程”,探索体育场馆建设和综合利用的新模式,与教育部门和有关部门协调,加快向公众开放学校体育设施的步伐,力争到2010年,体育场地开放率达85%,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率达43%以上,全国1/6行政村建有公共体育设施,人均体育设施场地面积达到1.40平方米。

3.加强对群众体育的组织和指导,在城市街道、农村乡镇建立一批社区、乡村体育俱乐部或体育活动站(体育活动中心)。扶持基层体育社会团体发展,改善基层体育社会团体的工作条件,鼓励兴办各种类型的群众性体育俱乐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和竞赛。与有关部门加强合作,扎实开展以青少年为重点的“五个亿万人群健身活动”和“全民健身周”活动。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地组织开展各类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科学、文明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积极倡导和推广公园体育、广场体育、街头体育、家庭体育等活动形式。办好第六届全国农运会、第十届中学生运动会、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第四、第五届全国特奥会和第三、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

4.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技术鉴定工作,在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标准。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发挥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意识培养、活动组织、知识传播、技术指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到2010年,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达到65万人。

5.完善全民健身的科学标准和规范体系。加强对群众体育发展状况、群众健康状况的研究检测和统计工作,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体育锻炼标准、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等各项制度以及相关信息的发布制度,做好第三次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和第三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群众体育的要求,研究、探索“小康体育”的指标体系。到2010年,体育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40%左右。不断提高《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人数比例。

6.关注特殊人群的身体健康,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体育活动的指导。发展非奥运项目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重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创新,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加强对非奥运项目的研究和推广,办好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

体育产业腾飞的捷径

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时期,中国将迎来2008年奥运会,在竞技体育竞争能力提高的同时,也迎来了体育产业发展的契机。学习国际先进的体育营销理念,促进体育资产开发水平,拓展体育服务业,培育体育市场将是体育产业腾飞的捷径。

1.“十一五”时期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初步建成与大众消费水平相适应,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多业并举、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把体育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积极引导体育消费,培育体育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群众进行健康文明的体育消费。为群众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健身服务,开发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培育体育人才、信息、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推动市场分工,发展体育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体育经纪人在人才流动、赛事推广等方面的作用。

3.加强体育健身服务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规范体育市场秩序,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于一般性体育项目的经营活动降低门槛,不设立前置性审批,同时加强对服务质量和安全等的日常监管;对于专业性强、危险程度高的体育项目的经营场所,应当确定严格、规范的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对于可能对自然资源、环境带来影响的体育项目要认真评估,减少和避免对资源和环境的不利影响。推行体育服务认证和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4.提高中国体育用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体育用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营销手段创新。加强体育用品标准体系建设以及产品质量监管和认证工作,提高国际竞争力。发展体育用品会展,创办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

5.促进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和保护。加大各类体育组织和体育赛事无形资产的开发力度,提高整体开发水平和效益。探索体育赛事运作的新模式,推进体育赛事的市场开发。进一步探索和推动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市场开发工作。加强对体育无形资产的法律保护。同时,做好体育彩票的发行工作,丰富营销手段,改善销售设施和装备,加强对发行销售工作的监管,重视运营安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6.完善体育产业政策,理顺体育产业活动的管理制度。研究、制定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体育服务业,鼓励企业和个人对体育事业,特别是对群众体育活动、体育赛事和相关公益活动、体育社会团体的捐赠和赞助。努力建立政府以间接管理为主的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切实把办体育产业的职能交给社会和市场,推进经营性体育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制,支持各类体育经营实体建立行业自律组织。

   

竞技体育奥运当先

举办和参加2008年奥运会是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发挥奥运会的综合影响和带动作用的基础上,竞技体育竞争能力的提高在奥运大环境中的地位首屈一指。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是奥运会的远景目标,竞技项目实力的总体提升则是振奋人心的强心针。

1.“十一五”竞技体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奥运会等重要国际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国争光。夏季项目继续保持亚洲领先和奥运会上金牌数排名前列地位,冬季项目在原有基础上稳中有升。

2.做好第29届奥运会的备战参赛和竞赛组织工作,贯彻实施《2006―201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和《2008年奥运争光行动计划》,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国内练兵,一致对外,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建立目标明确、责任到位、措施具体、管理规范、竞争有序、奖罚分明的工作机制,确保奥运会备战工作的顺利进行。力争奥运会成绩有所突破,获得更多的奖牌和更多项目进入前八名,取得运动成绩与精神文明双丰收。完成好“十一五”期间举办和参加其他重大赛事的任务,办好2007年第六届城运会、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2010年第十六届亚运会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完成好2006年第二十届冬奥会、2006年第十五届亚运会和2010年第二十一届冬奥会等重要国际大赛的的参赛任务。

3.不断完善项目结构和布局,努力促进竞技体育各项目协调发展,水平全面提高,优势项目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对潜优势项目加大投入,重点突破。继续实施“119项目工程”,不断提高基础类大项和集体球类项目的水平,提高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等国际大赛上的综合竞争能力。

4.深刻认识竞技体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重视对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把握,深入研究运动项目的制胜规律、体育竞赛的备战参赛规律、运动队伍的管理和训练规律等,密切关注和分析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向和趋势。重视对国内、国际先进训练经验的总结、整理和借鉴,根据项目运动规律、运动员成长规律和奥运会备战规律,编制好4年一个周期的备战奥运会综合训练大纲。

5.加强各级国家队建设,不断完善国家队竞争和激励机制,完善国家队组建、选拔、训练、管理等各项制度,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的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大赛的运动员选拔制度,建立健全责、权、利统一,进出有序、科学合理的国家队管理体系。完善运动队文化教育和保障体系,进一步采取各种方法为退役优秀运动员接受高等教育创造条件,继续落实和完善退役优秀运动员免试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各项政策,实施工伤保险和运动员奖学金制度,引导其通过市场自主择业,继续实施老教练员、老运动员关怀基金计划。

6.加强运动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全面提高运动队伍的素质。以运动员为核心,从内容、形式、机制等方面努力创新,加强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探索新形势下运动队伍管理的新模式。

7.改革、完善各级国家队的训练体制和竞赛制度。建立健全以国家队为龙头,充分调动地方、解放军和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积极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承担国家队的训练任务。建立以奥运战略为目标,充分发挥全运会等国内赛事的杠杆作用,使地方竞技体育发展目标与国家奥运战略紧密结合。

8.狠抓赛风赛纪,净化赛场风气,加强体育行业作风建设。赛风是体育行业作风的集中体现,要建立健全体育赛事的仲裁制度和赛风赛纪的监督、检查、认定和处置机制。针对体育赛事纠纷,研究制定体育仲裁条例,解决规则和法律之外的行业违规行为。

体育科研何为重点

群众体育的科研工作以加强国民体质监测评价和科学健身指导系统的建设应用为重点,加强科学健身知识的普及。竞技体育的科研工作要以运动训练中的实际需求为着力点,加强科技攻关,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参赛实力。加强对2008年奥运会重点项目的科技攻关,做好信息研究与服务工作。最终,要建立健全训练、科研、医疗三位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

在科研人才的培养上,要坚持体育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形成学贯中西、勇于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高校体育院校要加强教材建设,坚持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的方针,发挥学科优势,培养一批知名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