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构建和谐社会的成功探索

2006-07-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发展研究中心 我有话说
山东省东营市是一座典型的石油资源型城市。近年来,东营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东营实际,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抓起,从能够办得到的事情做起,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扎实推进“和谐东营”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构建“和谐东营”的做法

第一,探索“六

联”之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东营市辖区内有胜利油田、中国石油大学和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油、地、军、校并存的社会组织结构,使东营建设和谐社会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过去,由于利益主体不同,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利益摩擦不断。近年来,东营坚持油、地、军、校团结发展,确定了“团结的思想向下渗透,结合的工作向实发展,决定的事情抓好落实”的指导方针,探索出“治安联防、项目联办、资金联股、人才联用、生产联营、设施联建”的发展思路。其一,共同推进区域经济融合。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油、地、军、校积极推进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经济融合。油、地、校共同招商引资,联手发展民营经济,联合推动区域科技进步,取得了很大成效。同时,地方支持油、地、校加快改革与发展,改善了职工生活条件。油、地、校8家企业联建的“油田化学品产业化开发及应用示范”项目列入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通过油、地、校经济联合,油田的一些闲置资产得到利用,培植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石油大学积极为地方培养输送人才,培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选派骨干教师支持地方教育事业。其二,共同建设城市和基础设施。对事关全局的重点设施项目,油地校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统一研究、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相继建成了东城管道气输送、西城集中供暖、中心城主干道路改造等一大批项目,建设了80公里的中心城防潮大堤,在保障油田开发和地方工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三,共同创建安全文明油区。坚持油区治安重中之重的方针,实行油、地携手,联防联治,努力维护油田正常生产秩序,保障国家利益不受损失。地方政府从规范管理入手,从市、县区到乡镇、村居,层层签订油区治安责任状,把油区治安和油地结合工作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各县区普遍建立了专职油区治安巡逻队,成立了保安指挥中心,并探索实行了“四包四定”、工农联防、封闭式管理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办法。东营油区成为全国秩序最好的油区之一,被誉为全国油、地共建的一面旗帜。

第二,实行“五统”并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难点在农村。长期以来,东营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乡差距很大。在形成“还账于三农,倾情于三农”共识的基础上,东营作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打造新型农村的决定。市委明确提出“三坚持”,即坚持“用老板的钱干发展的大事、用财政的钱办百姓的难事”;坚持“各方配套联动,共同支持三农”;坚持“多办雪中送炭的事,少投锦上添花的钱”。5年来,东营市财政支持基层和“三农”的资金达到19亿元,每年投向“三农”的资金都占到当年市级财政支出的近30%。按照工农互补、以城带乡、倾斜“三农”的思路,探索出“五统”并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在搞好中心城规划建设的同时,加大村镇规划建设力度,全市所有建制镇规划覆盖率达到80%,300人以上的村全部完成建设规划,城镇化水平达到58%。二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市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带动13万农户进入产业链经营,户均年增收900元。2005年,市财政拿出6000万元扶持开发荒碱地35.2万亩。与此同时,积极扩大劳务输出,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4.3万人。认真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今年全部取消农业税及附加税。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02元,比上年增加569元。三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实施援助农村教育计划,使农村孩子享受到了与城里同样的就学条件。对乡镇卫生院全部进行扩建,建设了200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统一配送,使农民享受到了便利的卫生医疗服务。四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农村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通客车、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中小学微机联网校校通,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吃水难、出行难等问题。按照“村庄绿化、庭院美化、街道硬化”的思路,加快了村庄建设改造和环境整治。五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建立了“五保五救助”体系。为推进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进程,把统筹内容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组织开展创建小康文明村,努力把农村建设成为“民富、村美、风正”的新社区,去年全市小康文明村达到178个,占村庄总数的10%。东营的城乡统筹发展是在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困难的情况下起步的。东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统一认识,提出“财政支出要更多地支付和谐社会成本”,创造性地确立了“用企业的钱干发展的大事,用财政的钱办百姓的难事”的指导原则。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到东营投资,干好发展的大事;另一方面,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开支,挤出资金集中投向“三农”。近四年来,全市仅市、县级财政就投向“三农”32亿多元。东营市把财政向“三农”倾斜并没有影响经济发展速度,2004年综合实力列全国百强城市第27位。其统筹城乡的经验做法赢得了各界高度评价。

第三,构筑“五保五救助”体系,维护社会稳定。近年来,东营市在发展中也遇到了贫富差距拉大问题,困难群众的生活、就业、教育、医疗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摆在各级领导面前。不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痛下决心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出必要的调整,矛盾就会越积越多。近年来,东营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锁定在困难群众上,提出了“确保人人过得去、争取人人过得好”的目标要求,构筑起了以“五保五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五保”为:一、城乡养老保险。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6%,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和社会化管理。农村养老保险适龄人员投保率达到52%。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在实现应保尽保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保障标准。目前城市低保标准两区为260元、三县为230元、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年700元钱、500斤粮,折合现金1100元,比民政部门确定的温饱线高500元。三、城乡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1%,农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1%,并设立了大病医疗救助金。四、失业保险。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提高到235元,实行市级统筹,覆盖范围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业、工商户及其职工,全市参保率达到95.7%,发放率和准确率达到100%。五、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每个五保对象的供养标准提高到每年2500元,五保老人生活补贴提高到400元,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97%。“五救助”为:一、教育救助。对基础教育阶段的贫困生、考入大学的贫困学生、市内大中专院校贫困学生进行救助,防止了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弃学的问题。2002年以来,发放救助金728万元,救助贫困中小学生2.2万人次;去年市财政安排138.5万元专项资金,对542名考入大学的学生实施救助。从2005年9月1日开始,又免除了全市农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义务教育。二、残疾人救助。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设立残疾人救助金,救助重度残疾人2996名,并解决了残疾人生活、康复、上学、就业、脱贫方面的困难。三、灾害救助。建立救灾应急机制,推行“灾民救济卡”制度,确保受灾群众在24小时内得到救助。五年全市下拨救灾资金3660万元,确保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四、老年人救助。为全市75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发放生活补贴360元,让老人们安享晚年。五是住房救助。大力实施城镇职工安居工程,设立廉租房,解决特困职工的住房困难;着力解决农村无房户、危房户的住房问题,实施了城乡居民安居工程,五年投入3421万元为农村无房户、危房户建设住房1555套。

二、“和谐东营”建设的启示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政策导向,东营市在转变发展思路的同时,迅速调整了具体工作方式和方法,他们在实践中创造的“东营经验”。

第一,坚持对党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相统一。实践证明,构建和谐社会的每项工作都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以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政治责任感,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着想,努力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才能真正体现对党负责。第二,坚持贯彻上级指示精神与从本地实际出发相统一。近年来,东营市根据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从东营实际出发,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建设加工制造业基地、信用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百姓平安工程和机关规范化管理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既符合上级指示精神,又符合东营实际,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人民群众的拥护。第三,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统一。效率是发展的关键,没有效率就难以发展;公平是发展的基础,失去公平就会损害发展。东营在利益关系调整上,将重心放在解决“三农”问题和构筑社会保障体系上,有效地化解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促进了社会公平。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不搞哗众取宠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从老百姓最需要、要求最迫切的事情入手,努力办好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大事、难事;不搞短期行为,致力于做好事关东营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不增加基层和群众负担,注重调动社会力量、运用市场化手段解决投入问题,力争使各项工作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第四,坚持行政手段与市场机制相统一。在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工作中,一些思路和措施,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符合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定位。实践证明,对于二、三产业等竞争性领域及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事业,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能够干得更好;对于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而老百姓想办又办不了的大事、难事,利用行政手段,集中财力去办,并辅之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可以及时办好。(执笔:李善峰张卫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