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浴火重生 精神永存

2006-07-2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1976年7月28日,这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沉重的日子。酣睡中的工业重镇唐山被大地突如其来的“痉挛”震醒、撕裂、掩埋。这座人口百万的城市顿时笼罩在死亡和衰败的阴影之中:24万城乡居民遇难,16万多人伤残,4200多名
孩子失去父母,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房屋倒塌,道路毁坏,桥梁断裂……满目疮痍,忧伤浸透了整个城市。面对30年前那个夜晚的悲情,面对那么多普通人的生生死死,我们无法将这个灾难丢弃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我们要纪念它,思考它,让它成为整个民族的深刻记忆。

威力无比的大地震,可以抹去建筑,可以抹去生命,却抹不去人们战胜死亡、获得新生的心灵力量。多少唐山人在震荡中失去了一切,多少唐山人在一夜间和亲人阴阳相隔,然而他们却未曾就此与陷落的大地一起沉沦。在血与泪的洗礼中,在生与死的离别中,唐山人默默承受,默默坚守。他们在废墟中掩埋了死去的亲人,忍住悲痛和寂寞,在废墟中寻找、营救幸存的生命。这是一座“无泪”的城市,又是一座有情的城市。因为坚强与勇敢,因为温情与信念,在中央关怀、全国支援下,唐山人从死神的魔爪中挣脱出来,在一片断壁残垣之上建立起新的家园,开启新的生命之路。看看唐山人的生命力吧:地震后仅仅10天,开滦煤矿就重新出煤;第20天,唐山机车车辆厂就生产出新的机车;第28天,唐山钢铁公司炼出第一炉钢;两个多月后,重建唐山的规划论证完成……唐山人民向自己向全国乃至世界表明,在灾难面前,他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体现出了不朽的唐山抗震精神。英勇的唐山人民是生命的强者,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心灵与心灵相通,生命和希望同在。当地震将唐山人民推向生死边缘时,全国人民的目光和心神都倾注到了那片残破的土地之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党和政府果断决策,迅速行动,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拯救就此展开。“把生的希望让给灾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虽然没有机器、缺少工具,但是对同胞最真的爱、对苦难最深的同情,让人们那一双双手变成了最锐利的武器,将营救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消灭干净。唐山人民并不孤独。从灾难开始的那一刻起,唐山已不仅是唐山人的唐山,更是全国人民的唐山。一批批救援人员,一批批救援物资,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就像一股股暖流弥合着大地给人们留下的创伤。在抗灾救灾的过程中,我们伟大的祖国充分显示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显示出了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显示了千百万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共同奋斗的强大力量。

唐山这座“凤凰城”,在地震后得以涅?。30年来,唐山旧貌换新颜,“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十年发展”,创造了城市发展的奇迹:1986年,重建竣工面积1800万平方米,23万户居民迁新居,占总户数的98.5%;1989年,进入全国25个GDP超百亿元城市行列;1990年,成为全国第一个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的城市;1994年,经济总量提前6年翻两番;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达2027.12亿元,居河北省首位……这一切新的成就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重生的唐山,凭着战胜灾难和死亡的精神,又有什么目标不可以达到呢?

30年,弹指一挥间。关于那一场灾难以及反抗灾难的故事宛如还在眼前。我们悼念那些在灾难中罹难的人们,我们赞扬并铭记那些在灾难中挺身而出、奋勇救人的人们。因为生命的消逝,唐山的过去显得那么悲伤而又沉重,然而生命的重新勃发,又让唐山的现在和未来充满生机和活力。阅读30年来的唐山,就像阅读一曲关于生死存亡、兴衰成败的乐章,我们领略到了个人、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在苦难面前表现出来的伟大的精神力量和意志品质。唐山,浴火重生,精神永存;而这种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