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大陇镇源头村的毛竹正在源源不断地运出山外。新华社记者何俊昌摄 |
7月30日,采访车行走在从黄洋界到大陇的盘山公路上。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朱德等同志沿着宁冈、大陇、黄洋界、茨坪,一路挑粮上山。七十多年过去了,他们走过的羊肠小道变成了今天平坦的公路。当地交通部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2005年8月大陇至源头公路开工,2005年底竣工,按山岭重丘区四级公路标准建设,路面宽4.5米。
顺着这条路,记者来到大陇镇源头村。这里的房屋传来机器的声音,屋外,是刚剔去竹叶的毛竹,散发着清香。从湖南浏阳河过来的收购商李元玲正在这里清点毛竹。
而就在两年前,这里生长四年以上的毛竹只能自然老化。只是因为不通公路,最佳生长期的毛竹无人问津。“竹筷做了二十多年了,以前知道这里的毛竹品质很好,但没有通公路,就没过来。今年,这里公路通了,我五月份从湖南把机器带来,在这里加工成竹筷,通过省里的外贸单位出口到日本。”他说。收一根毛竹9元钱,一根竹子可加工成380至400双竹筷,按每双0.5角算,一根竹子经加工可卖到20元钱左右,除去运输和加工费,一根竹子净利润4.5元。
李元玲一个月从这里运出的竹筷为三千到四千箱,每一箱有三千双筷子。
“路通了引来了很多外地的客商。”大陇镇企业办主任谢良斌说。去年5月,一位从事竹制品加工的浙江老板来到源头村,当时,大陇至源头的公路还未修好,大部分还是砂石路。谢良斌就骑着摩托车带着他到竹林。谢良斌回忆说:“他就问我,这么多这么好的毛竹,怎么你们还小打小闹地搞土箕、箩筐这类简单的加工制作?他说,我需要大批量的毛竹,你们农户只要把毛竹放在路边,我给十块钱一根,不用农户的任何加工。但前提是,路要修好。”“今年,公路修好了,可惜他晚了一步,有个湖南老板抢了先。”
公路通了,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开始主动出去寻找市场。
源头村村民廖龙飞告诉记者,过去是砂石路,运送毛竹主要靠肩挑背扛,或者靠板车拉出村。1992年的一天,刚下了一场小雨,他拉着板车下山,上面装了22根竹子,在一个转弯的地方,路太窄又打滑,竹子太长,转不过弯来,板车连同毛竹全翻到10多米深的山沟里。现在路好了,廖龙飞种上了五十多亩毛竹,平均一年可用货车运出500至600根毛竹。这些竹子在县城加工,每根毛竹能收入八九元钱,仅毛竹一项,他一年就能收入4000元钱。
井冈山市副市长曾炳龙说,过去,毛竹曾被用作革命的“武器”。把竹子两头削尖插在土里,用“竹钉阵”阻止敌人进攻,竹子还被当成挑粮的扁担、取暖的竹炭。而今天,村民们用一吨毛竹下脚料做成蚊香就可以产生2000元的效益。“井冈山革命的毛竹如今成了致富的毛竹。”曾炳龙说。
江西省交通厅副厅长席芳柏告诉记者,易守难攻的密林高山,曾经是防御敌人进攻的天然屏障,而在很长一段时间,交通不便已成为制约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革命老区农村公路建设,今年交通部给江西用于革命圣地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达到3亿元,省里还将配套1.8亿元,这些资金的落实到位将进一步改善老区的交通状况。到2007年底,井冈山永新、泰和等七县市革命老区将全部实现村村通公路。
■历史记忆
井冈山大陇镇位于罗霄山脉中段,雄伟的黄洋界脚下,是湘赣边界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辖有大陇、中村、瑶背、桥林、楼下、源头、井水七个行政村。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亲手创建的第一个“红色墟场”及“中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就诞生在大陇镇。大陇镇源头村大陂组后山有一条直达黄洋界的羊肠小道,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战士挑粮从宁冈上井冈山茨坪的通道,现已建成公路,并开辟为井冈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