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穿越世纪名校的历史走廊

2006-08-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谢和平 我有话说

当我拿到厚厚的《四川大学史稿》的时候,正是我就任四川大学校长一千天。对于有着110年悠久历史的四川大学来讲,一千天的日子并不算长。然而,对于我来讲,一千个日日夜夜意味着更重大的责任,意味着更庄严的使命。

和风诵咏百年弦歌,岁月洗却历史铅华。我知道,我不只是信手翻开一部普通的书稿。我眼前展

现的是百年名校四川大学那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耳畔传来的是110年来川大学人激越昂扬、不绝如缕的青春声。

与所有历史研究一样,《四川大学史稿》力图“以信立本,以达为要,以雅传世”,为我们真实地重现从1896年的四川中西学堂到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华西医科大学三强合一的新四川大学那一幕幕壮丽的历史场景。虽然,我们还不能够说,这部倾注了校内专家学者数年心血而成的《四川大学史稿》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但是,回首四川大学110年的风雨兼程,感谢仓颉造字,感谢蔡伦造纸,借助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我们完全能够与我们的先辈进行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和思想对话,这怎能不让我们无穷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四川大学110年的历史是一壶清冽的美酒,更是一幅壮美的画卷;是一面明亮的镜子,更是一面辉煌的旗帜;是一种集体的记忆,更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借助于《四川大学史稿》强烈的文字穿透力,四川大学的历史在我们的眼前浮现,更在我们的脑海激荡,我们真切地看到、听到、感悟到我们的学长们对社会的奉献、对生活的挚爱、对理想的渴求、对人生的执著……

阅读《四川大学史稿》,如同穿越一座琳琅满目的历史走廊。作为四川大学的校长,我仔细品味着1903-1909年四川省城高等学堂总理胡峻制定的“仰副国家、造就通才”,1922-1924年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吴玉章倡导的“崇尚学术、启用新派”,1926-1930年国立成都大学校长张澜提出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和培养“社会骨干、国家栋梁”,1913-1930年华西协合大学校长毕启强调的“积极提倡实业教育”,1933-1946年私立华西协合大学校长张凌高实行的“培养高尚品格,教授高深学术,造就专门人才,适应社会需要”……前任校长们的教育理念和治校方略,使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我的前任们作为教育家的睿智豁达、作为事业家的鞠躬尽瘁、作为思想家的人文情怀。正如1943-1949年任国立四川大学校长的黄季陆提出,不但要使四川大学成为“全国最高最完善的学府”,同时还要使四川大学成为“世界上有名的完善的学府”。他说:“建校时期,重点在立规模;治校时期,重点在立制度;宏扬学术时期,重点在充实内容。”因此,我个人深刻体会到,对于一所具有现代发展理念的高等学校,不仅要有大楼和大师,更要有大爱和大智。所谓大爱,就是要以高尚的人格和优良的师德去感染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和和蔼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和求实的精神去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和具体的行动去爱护学生。所谓大智,就是要有世界与发展的眼光,要重科学的原创和独创,要引领社会的主流而不迎合世俗潮流。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对于每一个川大学人来说,110年的四川大学历史不仅为昨天和今天的我们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更将与明天的我们如影随形。置身于四川大学今天波澜壮阔的改革和发展的洪流中,瞻望四川大学明天更加辉煌的前景,从四川大学的发展历史中汲取心灵的养分,寻找精神的慰藉,发掘力量的泉源,从而催人常思,令人奋进,这正是我们编写《四川大学史稿》的目的和现实意义之所在。

大学文化是作为科学策源地、文化发祥地、人才群聚区、社会智力库、知识辐射源的高等学府独具一格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正如1935-1937年担任国立四川大学校长的“科学事业家”任鸿隽所言:“大学者,智识之府也。对于既往,大学为其承受之地。对于现在,大学为其储蓄之所。对于将来,大学为其发生之机。”而校史文化则是每一个高等学府经年累月所积淀的思想宝库。在我看来,《四川大学史稿》以及即将落成的四川大学校史展览馆和四川大学历史文化长廊,共同为我们打造的就是弥足珍贵的文化精品,提供的就是醇厚丰美的精神盛宴,更是具有丰富内涵的四川大学校史文化的立体化呈现。四川大学校史文化是传承四川大学一以贯之的理想信念和精神风貌的“超媒介”,激励和鞭策着世代川大学人。透过《四川大学史稿》全书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蕴涵其中的四川大学校史文化将是伴随我们一生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

与其说是110年的四川大学历史催生和锻造了生生不息的四川大学校史文化,不如说是闳博精深的四川大学校史文化使110年的四川大学更加形象鲜活而富有强劲的感召力和震撼力。110年的四川大学历史生动地演绎了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这种精神是历史传承与开拓创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现实需要与未来趋向、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的结合。模拟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治学三境界”的表述,我认为,四川大学校史文化的内涵也可以用三种境界来概括。

第一种境界是“兴来逸气如涛涌,千里长江归海时。”110年的四川大学历史首先体现为一种“涵乾而纳坤”的和谐包容性。这种博大宽广而豪迈不羁的胸怀已经完整地体现在四川大学110年绵延曲折而万流汇聚的发展进程之中,成为铸就世纪名校传世辉煌的原动力。110年前的中华大地上,在中西两种文明沉重的撞击声中,由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鹿传霖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倡导学习“西文西艺”,“创兴学习以开风气”,拉开了四川大学发展的历史序幕。从源头来看,新四川大学囊括了四川中西学堂代表的以近代高等学堂为肇端的国立大学、华西协合大学代表的以西方高等教育为样板的西式大学和成都工学院代表的由高校院系调整而组建的新型大学,是四川乃至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和写照。四川大学与人民同甘苦,与祖国同命运,与社会同进步,伴随着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救亡、全国解放、民主建国、改革开放、科教兴国一个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经过堂院同归、华西并起、三水汇流、三校共进和强强合并等发展过程。正是秉承了这种和谐包容性,才有了110年来四川大学文脉绵延、奔腾浩荡的发展格局。

第二种境界是“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海纳百川”是四川大学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有容乃大”是四川大学不断进取的方向和归宿。因此,110年的四川大学历史同时具有“声教溢四海”的继承发展性。这种特性是和谐包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的进一步张扬,其核心就是要把良好的发展环境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力,把潜在的发展基础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实力,从而展现了川大学人良好的整合资源的意识、协同学习的态度和共谋发展的愿景。以输入世界智识、创获现代智慧、光大科学文明、培育杰出英才为根本,四川大学培养了朱德、郭沫若、巴金等一批又一批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四川大学是中国西部第一所综合性高等学府,是中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发源地,是我国最早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抗日战争中,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中央大学医学院、齐鲁大学、燕京大学等院校借华西协合大学校址联合办学办医,华西五大学因此而盛况空前。国立四川大学更是抗日战争中所有国立大学中最完善的一校,四川大学也是解放初全国在校生规模最大的学校。在四川大学和谐包容的良好环境中,正是有了强烈的继承发展的精神,每一个学科和每一位学人都如沐春风、如逢甘霖,何患没有“风雨宜人尚学术,千舟竞发兴川大”的万千气象?!

第三种境界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10年的四川大学历史不仅是一种坦诚开放的胸襟,也不仅是催人奋发的良好氛围,更富有“更上一层楼”的创新创造性。这种特性体现了川大学人“让优秀成为习惯,让责任成为动力”的主人翁意识,体现了川大学人“与时代发展同步,领社会风气之先”的价值取向。今日四川大学融合原三校的精粹,已经成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新四川大学学科覆盖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等11个门类,有15个国家重点学科,66个部省级重点学科,27个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213个博士点,329个硕士点,7个专业学位点,118个本科专业,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课程教学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谐包容是一种量变,继承发展更多的还是一种量变,或者说是质变的前奏。学科融会、专业交叉、资源整合、观念互渗、科学发展、重点跨越……这一切孕育着新的起航、新的腾飞、新的辉煌,这才是质变的真正开始。今天,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四川大学已经绘制了三步走的宏伟发展蓝图:到2010年,学校主要核心指标总体进入全国高校前列;到2020年,学校核心指标师均量进入全国高校前列;到建国100周年,学校力争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历史正在成为过去,时代呼唤我们创造新的辉煌,每一位师生员工更要时刻牢记小平同志的教导:“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

今年适逢四川大学建校110周年,全校师生正热切地期盼着庆典佳日的到来。《四川大学史稿》的正式出版率先为110周年校庆献上了一笔厚重的大礼。我们欣喜地看到,今天的川大学人正沐浴川大精神的光芒,敞开我们日月经天的情怀,共同拥抱四川大学无比美好的明天。让我们共同浇灌四川大学这片精神乐土,使之德泽万世而生机永在。

(本文为《四川大学史稿》撰写总序,作者为四川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