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是一个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历史过程。与自然界的生物进化相比,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在于能够自觉地进行探索创新,并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也是我们党在总结各国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从1956年我们党号召“向科学进军”,到今年年初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表明我们党对创新的意义、内容、条件和途径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创新”有不同层次、不同种类,我们应该重视哪些层次、哪些种类的创新?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社会的制度安排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能否充分发挥,取决于我们能否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通过具体的制度设计解决好与知识生产有关的各种问题。从宏观上来说,要解决好科研成果既是特定个人或集体的劳动成果、又属于全人类共同精神财富这两个身份之间的关系问题,就要发挥好国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发展科研事业中的不可替代的各自作用;要安排好“出成果”的科研机构和“出人才”的教育机构之间的分工合作;要处理好科研布局中的军用和民用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国内合作和国际合作的关系;等等。从微观上来说,一方面有不同学科和学科分支之间的布局问题,另一方面有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机构内部的管理问题。就学科布局而言,对不同学科的性质和作用的不同认识,会决定对社会公共资源的不同投入方向和投入方式,这不仅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而且涉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涉及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关系、人文学科与实证科学的关系等。这些都需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不仅要依靠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来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而且要依靠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大思路确定后,要把这种思路转化为具体的制度设计和制度运行,需要深入研究如何从制度上保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何在程序上确保国家法制法规体现人民意愿、如何在方式上有效运用选举、协商等手段,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理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比如,从上世纪8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新世纪党中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任务,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创新。如何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需要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精心谋划、精心设计。又如,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指出要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任务等。我们国家要致力于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个“和而不同”的和谐社会,既区别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大一统状况,也区别于以“冲突”为特征的西方式的“市民社会”。这更需要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依靠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之,我们在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中,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用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支撑科技创新。
(执笔:王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