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我们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有待创建,即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于一体,创造一种新的哲学形态。毫无疑问,在当代中国,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角度看,如何会通中西,既充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哲学)中的精华,又注意吸取西方哲学(包括近现代哲学)的积极成果,以其为思想资源,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及其成果更具中国民族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很有意义。如果这种哲学能构建出来,其核心和基本原则部分,仍然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来会通中西,而不能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另起炉灶。因此,这种构建仍然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发展的一个方面。这不是构建而是属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坚持与发展。所以,我一直对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提法持有怀疑。尽管我很钦佩一些学者的理论勇气,但并不赞同这个提法。我认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只有坚持和发展才是正确的方向。
的确,恩格斯说过,随着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也会改变它的形态。整个哲学发展史也证明这个论断是正确的。因为,从朴素唯物主义到机械唯物主义、再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确发生了哲学形态的改变。虽然它们都属于唯物主义范畴,但无论从时代特征、阶级特征、哲学内容来看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形态改变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间。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到机械唯物主义差不多一千多年,再从机械唯物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也有几百年。这期间,发生了社会形态和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也发生了足以要求改变原有哲学形态的科学与实践的大发展。我们不能从以往哲学历史的简单类比中引申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也要发生形态的变化,原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要为一种新的哲学形态所取代这样的结论。
同样,我们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形态发展分类的方法运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区分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变化,涉及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史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历史。它是同一种哲学,不存在由一个形态转变为另一个形态的问题,但它存在研究和关注的问题重点的转移、实际的应用以及内容的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的结合、与实际的结合,它的关注的重点转移和内容的创新,充分表现了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本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和当代价值,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不能背离它所提供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所具有的对时代问题的捕捉与分析的理论能力和实际应用,来体现它与现时代的关系。
不难发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研究和运用的重点是变化的。例如,因为马克思是在人类已经获得的哲学成果的基础上开始新哲学的创建,所以他比较注重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注重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哲学分析;恩格斯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比较重视辩证唯物主义,这种重视不是简单对旧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回归,而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构建;在晚年恩格斯又回到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阐述重点发生转移,改变了创建时期来不及阐述留下的空白。列宁比较注重认识论和辩证法,他的两本重要哲学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表明了这一点。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中,突出的成就是关于矛盾的学说,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关于十大关系的学说等。这不是新哲学形态的创建,而是一以贯之地坚持并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并使其得到丰富和发展。
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题的转移同样是明显的。马克思恩格斯关注的重点是如何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头脑”,即创建新哲学的问题。列宁关注的是社会主义在一国胜利(在俄国)的问题。毛泽东关注的是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问题。邓小平关注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江泽民关注的是如何与时俱进,继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问题。胡锦涛同志关注的是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内容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并没有发生哲学形态的变化,但它的内容得到丰富、发展和创造性应用。
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无论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具有突出理论贡献的领袖人物,还是以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为终身任务的理论工作者来说,都不是通过构建新的哲学形态,而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理论问题的研究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没有必要也无法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原生态、次生态或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不错,哲学界现在关注人的哲学问题、文化哲学、价值哲学、经济哲学、环境哲学、生态哲学等。这是哲学学科繁荣的表现,表明哲学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决不能忽视这种进步。但它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或所谓当代形态。它只是哲学的分支或部门。我们不能以具体哲学分支代替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研究,而要从中吸收新东西以丰富原理,但我们不能把其中任何一个部门哲学或哲学问题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
有些学者认为,实践哲学或实践唯物主义是当代哲学形态。这是一种看法,但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论。如果按照《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本意,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哲学的另一种称呼,那它在根本观点上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是一致的。至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编写中,突破原有的教材体系与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不同性质的问题。我们应该探索如何编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科书,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以便更有效、更准确、更全面、更现实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根据当代科学技术成就,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纠正过去教科书中的缺点,以及人们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本解读中的错误或不足,深化对实践本质和功能的多角度理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步和深化的表现,但这不能成为构建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根据。
总之,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而言,我们时代的哲学仍然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我主张少谈点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而要切切实实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有哪些发展以及如何立足实践、面对现实、捕捉当代世界和中国现实提出的
问题,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主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文论 |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