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今年北大发布了“限客令”,但今年暑期北大、清华的“名校游”仍然热浪滚滚。
名校旅游热度不减
7月18日16:45,一队由近20位家长和孩子组成的名校游旅团行进在清华园里。该团导游说,从7月12日至18日,他已经接待了10个“名校游”团队。广西南宁新民中学初一学生
7月21日中午时分,暑热难当。辽宁盘锦市实验中学初二(16)班的付阳和全校其他同学一起,参加清华大学科技夏令营,冒着烈日在清华大学里游览。记者问付阳是谁让他参加这个夏令营的,付阳回答:“父母。”
7月30日,西安市黄河中学初二学生任畅和父母在热浪袭人的北大校园里游览。任畅的父亲说:“希望通过这次来北大对孩子有所触动,希望将来孩子具备上北大的条件。”
“名校游”呈现出多种形态。有像任畅一家这样的“散客游”,有像谢清父女参加的这种“团队游”,也有像付阳参加的这种“夏令营游”。无论哪一种形态的“名校游”,都传递出家长们对孩子未来的殷殷热望。
7月27日起,北京大学执行“限客令”,原则上只批准中学生团体进入校园,对小学生和成人旅游团不予接待,一时引起各方热议。“限客令”发布后,团队游数量明显减少,但个人散客游热度不减。由于个人允许参观北大,来自全国各地的父母仍带着孩子冒着酷暑不辞辛劳来北大一游。
考试文化令人担忧
“名校游”为什么越来越热,一位家长的说法颇具代表性:“我们将来能否活得体面,取决于孩子的未来。现在就业竞争加剧,普通大学的学生与北大、清华学生的求职境遇完全不同。高校扩招后,原来是精英教育的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但能考上北大、清华,仍被认为是个人发展的有利平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家长的殷切希望也就不难理解。”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施克灿认为,在人才的选拔机制中,高考仍然是魔力不减的指挥棒。驱使家长带孩子从小到北大、清华旅游以励志的真正动因还是当前的教育体制和选拔机制。这种体制和机制的核心内涵是考试。通过“名校游”给孩子树立一个目标无可厚非,但如果由此给孩子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认为考不上名牌大学就不算成功,这会对孩子成长不利,因为能上北大、清华的学生毕竟是少数。
近些年一直在各种场合呼吁、推广素质教育理念的作家舒乙谈到,大学客观上存在名校与普通学校之分,北大、清华环境都非常好,家长带孩子来见识、体会一番是不错的选择。但“名校游”背后的考试挂帅、分数挂帅思想,并由此形成一种强制性的“空气”,促使青少年从小就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背书、做习题、应付考试上,以便能考入名牌高校,这有悖于教育的根本精神。我们的选拔制度用考试、用分数作为衡量标准,这种现状无法回避。这是个过渡期,但这种过渡期可能还很长。要实现教育界倡导的素质教育、寓教于乐理想还任重道远。
各类人才怎样涌现
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副校长来燕枫和记者谈到,我们的教育偏重于为使学生通过考试而殚精竭虑,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教育应该针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育”各类人才。现在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求职难、就业难,与我们的教育内容为考试服务有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必须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样,才能让人才充分涌现。
全国统一的高考,对我们这样各地文化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各异的大国来说提供了一个“一体化”的尺度。高考作为一种严密的制度,虽然有其不足之处,但它能够保证最大程度的公正和平等。根据我们的现实情境和条件,目前还只能沿用这样一种考试制度。对于调整、改革高考制度的社会呼声,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指出:高考制度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作出科学的调整,这些调整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更公平、更透明,更有利于每一个青少年的成长。最终目标应该是:探索出一个真正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的录取制度,让各类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
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