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劳动孕育历史创造。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艰苦奋斗、辛勤奉献,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中央主要新闻单位联合同步推出的大型人物专栏《劳动者之歌》,讴歌的正是中国广大劳动者中的优秀榜样。这些生活、工作、战斗在基层一线的劳动者,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和
从4月15日栏目推出以来,《劳动者之歌》在全国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读者表示,《劳动者之歌》讲述的都是身边的人和事,专栏中的主人公都是来自基层“苦、脏、累、险”岗位上的平凡人物,他们朴实无华,有情有意,坚忍不拔,甘于奉献,关于他们的故事真实感人,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劳动者之歌》正是抓住了普通劳动者所具有的可贵的精神内核,突出了“劳动光荣”的主题,展现了普通劳动者的时代精神,弘扬了普通劳动者的优秀品质,进一步营造了“学习劳模、尊重劳模、崇尚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社会氛围。
《劳动者之歌》受到读者欢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原因。它彰显了广大普通劳动者在时代变革和社会转型中所担当的主人翁精神。当今中国正处于伟大的变革时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充满艰巨挑战的宏伟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劳动者齐心协力、和衷共济,充分发挥现代化建设主力军的作用。纵观改革开放的历史,普通劳动者是整个现代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者和开拓者,他们通过最艰巨的实践,为我们的事业提供了最真实、最可靠的经验。无论是默默值守偏僻荒岛的灯塔养护工苏贵聪,还是用劳动和爱心为生命送行的殡葬职工李桂红,他们都怀着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感,着眼大局,立足本职,积极进取,争创一流,为社会作出了非凡的贡献。可以说,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和顽强拼搏,就没有今天中国社会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和辉煌成就。
《劳动者之歌》显现了广大普通劳动者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优秀品质和是非分明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我们这个时代,社会的开放、民主与和谐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展示。一个自由、民主、富裕、和谐的社会,既意味着个人权利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又包含了整个社会公共利益和集体目标的实现。个人自由舒畅,社会和谐有序,这样的社会图景必须以全体公民优良的道德状况和价值追求为基石。广大普通劳动者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爱岗敬业、诚实劳动、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由此所凝聚而成的点点滴滴的职业情操和道德品质,成为和谐社会得以构建的精神基础。在他们之中,理发师殷仁俊免费理发21万人次,用一颗恒温的爱心为非亲非故的老人们“尽孝”,深深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上海人;深山邮递员王顺友,在崎岖的山路上走了20年,始终唱着“为人民服务不算苦,再苦再累都快活”的山歌……他们没有什么冠冕堂皇的口号,没有什么自己的特殊利益,他们就是凭着一颗赤诚之心立身行事,以自己鲜明的荣辱观、苦乐观和精神境界充实并提升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
对于那些活跃于社会中的可敬而又可爱的劳动者,我们的新闻媒体有责任去表现他们、赞扬他们。列宁曾说:“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员。”
作为大型主题宣传栏目,《劳动者之歌》摒弃了那种僵化老套的空洞说教,尊重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把人物宣传建立在新闻传播规律的基础之上,取得了相当突出的宣传效果。这些报道不仅有鲜活的人物,而且有生动的事实;不仅文笔洗练,而且饱含深情。它们通过故事吸引人,通过情节感染人,通过普通劳动者的精神境界启迪人,既弘扬了主旋律,又不失可读性。《劳动者之歌》通过一篇篇报道,真实地记录了广大普通劳动者可歌可泣的事迹和催人奋进的精神,敏锐地捕捉到了变革年代最典型和最主要的时代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开设《劳动者之歌》专栏,既充分反映了广大普通劳动者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与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又使读者感到人物可亲、可敬,从而起到了引导人、教育人、关心人、鼓舞人的巨大作用。同时,中央主要新闻媒体通过报道一大批基层普通劳动者的事迹,形成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舆论力量,从而激发了全社会劳动者投身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决心和信心。这无疑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的具体体现。
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这是新时代的主旋律。《劳动者之歌》紧紧把握住了这个主旋律,将新闻的聚焦点对准了无数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意志品质和道德精神,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为此,我们一定要在《劳动者之歌》的报道中,更加精心筹划,倾力而为,将之办成精品,并以此来激励亿万劳动者忠于职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始终保持勇于学习、敢于创造的精神状态,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创业,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我们坚信,只要不断鼓舞全社会劳动者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发挥出自身的自主性和创造力,我们伟大的祖国必将面临着光辉灿烂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