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品的属性来看,最容易产生“买贵”现象的商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吉芬商品”(GiffenGoods)。1845年,爱尔兰爆发了大饥荒,英国经济学家吉芬发现,虽然土豆的价格在饥荒中急剧上涨,但爱尔兰农民反而增加了对土豆的消费。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怪事?答案在于,土豆在当时爱尔兰农民的支出中占有很大的份额,土豆价格的急剧上涨使得人们的处境迅速恶化。为了填饱肚子,人们不得不大大减少肉、奶酪等商品的消费,把省下来的钱更多的花在土豆上。后来,经济学家就把像爱尔兰土豆这样价格上涨反而带来需求量增加的商品称为吉芬商品。另一类是奢侈品。奢侈品是随着收入的增加,对其需求增加更快的商品。奢侈品除了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外,更多体现了一种炫耀性消费的功能。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的“买贵”现象将更多体现在奢侈品方面。
有钱人多倾向于“买贵”。一方面,有钱人在购买商品时会对价格因素考虑得较少,而更多考虑的是商品的价值;另一方面,贵的商品与廉价的商品不同,除了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外,还显示了一种消费的社会等级效应。有钱人在购买商品时,对商品的社会等级效应一般会有较多考虑。凡勃仑认为:有钱人总是希望以一种能够显示他们财富的方式进行消费,因为在充满金钱的文化中显示财富就意味着权势、地位、荣誉和成功。同时,凡勃仑还认为:较为贫困的人的消费方式也包含了浪费的、炫耀性消费的因素,因为他们对生活的看法是由占支配地位的有闲阶级强加给他们的。因此,“贵”的物品不仅产生内在效用,同时还产生炫耀性消费效用,后者与价格直接相关。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高,需求可能就越高,而不是相反。
有意思的是,老实人也往往容易“买贵”。贵的东西有可能物有所值,但也有可能价值与价格远不相符。但老实善良的人更愿意倾向于认为是前面一种情况。因为人的心理有一种类比现象。一个人往往是从自己的心理出发来推猜别人的心理,老实善良的人往往认为别人也是老实善良的。善良的人容易被欺骗,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对于“贵”的东西而言,老实善良的人往往更多从诚实的角度去考虑卖者的行为,这就为其下一步决定是否真正购买提供了一个心理基础。
从“买贵”的区域分布来看,大体而言:诚信度高的地区容易产生“买贵”现象――诚信度高的地区的人对贵的商品容易产生一种认同心理;经济发达地区
容易产生“买贵”现象――经济发达地区有钱人相对较多,有钱人多就容易产生“买贵”现象;法制健全的地区容易产生“买贵”现象――法制健全的地区,人们一般对市场的信任度较高,所以一般会对贵的商品产生一种认同心态。这不是说诚信度高的地方、经济发达的地方或法制健全的
地方,人们更容易被骗。只是说,在这些地方,更容易出现“买贵”现象。
对于某一种具体的商品而言,“买贵”应是一种短期现象。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竞争会导致利润平均化;另一方面,有些价格与价值不太相符的商品,人们会在短期内对其做出识别,因为信息不对称现象不可能在一种商品身上长期化,从而人们也就不可能在一种商品上长期受到蒙骗。但由于商品是多样的,并且新的商品又不断出现,所以,“买贵”现象又是一种长期现象。(作者单位: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