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3日电(记者栾海)空间探测器在为人类探索天体和未知宇宙空间方面作出了无数彪炳史册的贡献。在这些探测器的工作潜力耗尽后,科学家为它们安排了哪些归宿呢?归纳起来大致有5种“归途”可供选择。
一、“浪迹天涯”。以美国“先驱者10号”探测器为例,1972年升空的这个“先驱
二、“粉身碎骨”。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射的几个美国“漫游者”系列探测器都以撞击月球的方式结束了一生,在撞击月球前它们发回了1万多张清晰的月球照片。与此次击中月球的“智能1号”不同的是,“撞月”是“漫游者”们接近并考察月球的主要方式,而“智能1号”撞击月球属于“发挥余热”。
三、“无限期驻守”。2004年1月先后以软着陆方式登上火星的美国“勇气”和“机遇”号火星车,空前广泛、细致地实地考察了火星。待其工作能力消耗殆尽后,两辆火星车将永远伫立在火星上度过余生。
四、“荣归故里”。1970年发射的苏联“月球16号”探测器,在航天史上首次实现在月球上着陆、采集月岩样品并返回地球,这一成果当时大大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
五、“水深火热”。2003年9月,俄罗斯“进步M1-10”货运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分离后,作为探测卫星对地球上出现自然灾害的地区进行拍摄,并将影像数据传回地面控制中心。在如此工作约一个月后,该飞船坠入地球稠密大气,在摩擦燃烧中大部分化为灰烬,其残片落入太平洋指定水域。
各种探测器将以上述何种方式走完最后一段旅程,通常由专家根据它们的探测使命、所携设备和遥控技术水平等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