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明是非比懂知识更重要(图)

2006-09-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徐山人 我有话说
开学了,很多书店又挤满了忧心忡忡的家长们。在新学期里,他们要为孩子购置各种各样的辅导材料,生怕准备不齐耽误了孩子的学业。但细细查看书柜上那些琳琅满目的学习材料,大多是有助于提高考试成绩的习题册,而少有
关于道德教育的书籍。显而易见,在辅导材料的供应上,智育和德育之间的落差反映出人们在教育理念上的某种尴尬。

当然,保持智育和德育之间的平衡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尤其在当下中国的升学体制之下,“文化课”的考试成绩乃是决定学生、学校甚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命运的主要指标,关于升学的种种压力足以使德育处于某种边缘化的位置。虽然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但是由于德育的优劣在升学竞争中并不产生实质的影响,因而家长、学生以及学校似乎都心领神会地将成绩单上“思想品德”一栏视为无足轻重的“点缀”。这样的“默契”导致了一种相当严重的分裂:一方面,人们无法容忍屡见不鲜的道德滑坡现象,不断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人们又在实际行动上无可奈何地偏袒考试成绩的主导性,暗中加剧德育被架空的倾向。所以,很多时候,学校贯彻“德育为先”会遇到不小的阻力,会冒一定的风险,必须具有坚持到底的勇气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相比于提高考试成绩而言,提升道德水平是学校教育中更具挑战性的一项事业,更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笔者曾有机会跟随媒体记者前往河南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采访,发现该校不同于一般学校的地方恰恰是将“德育”作为独树一帜的品牌,并且持之以恒。比如,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学校就在全国率先编写了《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提纲》,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德育内容;80年代,该校又制定了《学校德育社会化实验研究方案》,强调了“全方位、全天候”的教育方式;90年代,该校突出了“主体教育”思想,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着力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能力。在这所学校,人们有一种共识: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方向所在,如果这个方向偏了,使的气力越多造成的损害就越大,换言之,“如何做人”应该先于“如何做学问”。这一做法使该校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及办学声誉,也赢得了社会的信任。有的媒体在总结人民大道小学的办学经验时,甚至用“安阳现象”来概括,足见成功德育的动人之处。

当然,强调“明是非”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在教育方法上要就“是非”而讲“是非”,因为这难免会陷入填鸭式的道德说教的泥沼。相反,“明是非”的德育往往可以和“懂知识”的智育结合起来,相得益彰。不过,这种结合也并不代表某种“正相关”,那种认为知识的增长自动会带来道德提升的观念是十分可疑的。一味强调这种“正相关”,不是认识有误,就是在为不均衡的学校教育寻找借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