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许多操作层面的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廓清认识,把握实质,及时加以调整和改革。笔者在此抛砖引玉,探索分析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以期对推动高职教育的深入发展有所裨益。
人才质量规格的层级区别与高职思路
因此,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必须首先解决好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定位问题。要以行业岗位完成工作职责为依据,坚持在人才培养的专业“核心技能、核心知识”中贯彻“高标准高要求”的原则,设计好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既区别于本科生、又区别于中职中技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努力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市场现实引发人才培养模式反思
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市场有一种现象值得深思:一方面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高、中职毕业生就业不易,另一方面,社会企业用人单位高呼技能型特别是高技能型人才紧缺;一方面职业院校认为自己在不断地向社会输送各类合格的技能型毕业生,另一方面企业用人单位反复强调“不想对所录用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支付很高的适应期成本”。这一矛盾现象表明,当前的职业教育在技能型人才目标指导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并没有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承认,也表明职业教育院校的毕业生缺乏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较好的行业岗位业务适应能力。更进一步来说,就是当前的职业教育,普遍在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理论与实践)、课程教材、师资素质以及实操实训等方面存在缺陷。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职业教育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在生源上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并不是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有根本改观,而是中国庞大的追求受教育的人口群体与中国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之间的供求关系所致。职业教育院校毕业生近年的就业统计数据,也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证明,而是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的对这一层次人才需求以及特定的统计方法的反映。随着国家人口生育轨迹的变化、职业教育资源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受教育群体与教育资源之间比例关系的改变,职业院校必将面临社会生源的选择,面临竞争与淘汰。
因此,透过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市场的表层现象,反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探索和建立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机制,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全面理解和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在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应该是一句套话、空话,而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办学理念、办学方针。对于这一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不仅要全面、准确理解把握其本质,而且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计划有重点地在职业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加以贯彻落实。
首先,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各环节中,贯穿“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是重点是根本。“以就业为导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求职业教育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其次,“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当然不能仅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下功夫。把适应市场、适应行业岗位要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看成是实现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唯一因素是片面的。今天,用人企业普遍把责任、敬业、诚信、友善、合作、团队精神等看成是职工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履行职责本领”重点培养的同时,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和做人的基本操守。此外,职业教育院校涉及人才培养的其他工作,如管理机构设置、学生管理方式、第二课堂活动以及职能部门的管理制度内容和管理服务态度等都要求贯彻这一办学理念。各项工作和活动的内容、设计和实施,都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就业本领,是否能帮助学生“配备”用人单位所要求的各种素质,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不仅要在认识、理解上有深度,而且要在操作措施上有力度。职业教育院校的院、校长要从战略的高度,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和管理干部要有理解、接受和执行这一办学方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教育管理机制要保障这一办学方针的贯彻落实,院校内外的专业实操、实训、实习的环境和条件,要有符合这一办学方针要求的专业设备和生产运作配套等等。
坚持“能力为本理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有一部分高校、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和工作过程中出现失信、频繁跳槽以及怕辛苦、合作难等问题。对此,我们要有正确认识:第一、学生的职业道德包括失信、频繁跳槽、团队合作精神缺失等问题,是新形势下社会问题在学生身上的反映。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设想在教育的某一阶段予以彻底解决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第二、当今世界正在努力构建一个完善的终身学习体系以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这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它要求每个个体成员,都要以不间断的学习和努力去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对于教育来说,每一个阶段要完成的只能是阶段性任务。企望在某个阶段学完学生一辈子都管用的知识、技能,完成“完人”的品格教育,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高职阶段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使学生掌握“以就业为导向”办学原则指导下的“职业能力、岗位本领”。第三、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人才培养,重在德育”的原则,强调的是人才品德的关健性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这是一个贯穿整个人生教育(包括社会现实教育)过程的原则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要求这一人格培养的任务由某一教育阶段完成。事实上任何教育阶段也不可能单一完成这一任务。第四、“企业关注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现象背后,反映的是“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问题上还未找到真正的出路、大多数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知识培养还未到位”这一现实。 (作者系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