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长征精神”激励静宁教育腾飞

2006-09-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马振华 通讯员 李满强 我有话说

本报讯红色圣地六盘山下,有一个红军长征时曾两次经过的地方――甘肃静宁,毛泽东、张闻天等曾在此住宿,至今还令当地群众引以为豪。近年来,静宁县人民发扬长征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走出了一条全民办教育的路子,基础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教育质量节节攀升,连年来“高考状元县”的桂

冠使其名震陇原。

静宁资源贫乏,人口众多,是个国扶贫困县,一年的自有财力只有2000多万元。为了把人口负担变成人力优势,县上很早就提出了“人才第一,教育为先”的口号。历届县委、县政府在发展教育上,总是很大方,舍得花钱。近年来按照“规律、规模、规范、规格”的要求,下大力气对全县的高中进行了改造扩建。另外,广泛吸纳社会资金5400多万元,在7所完全高中实施改扩建,高中校舍建筑面积由5万平方米增加到12.7万平方米;校园占地面积由360多亩增加到720多亩;在校学生由4611人增加到9551人;高考上线人数由2000年409人上升到今年的1648人,高中教育实现了“四个翻番”。

静宁一中是静宁教育的王牌,有着65年历史,以前基础条件差,硬件跟不上。2000年以来,以争创“陇上名校”为学校发展目标,静宁加大了对一中的投资力度。共筹集资金2300多万元,新建设了科技实验大楼、标准教学楼、学生公寓和食堂,新增建筑面积27485平方米,发展成为占地155亩,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在校学生达3500多人的“省级示范性高中”。今年全县上线的1648名本科生中,静宁一中就占了903名。

在静宁,如果你要问老百姓,这么穷的地方为什么会考上这么多大学生?很多人会把他们早已总结出来的“四苦精神”说给你听:“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供”。老百姓形象地将其比喻为“长征精神”。

静宁县李店镇细湾村有一户6口之家,家中有明确分工,爷爷、奶奶种庄稼,保证口粮;爸爸在外打工,保证孩子的学费;妈妈在学校附近租了房,给孩子做饭;两个孩子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学到知识。甘沟乡牡丹岔的杨迎春,一个人供着4个大学生,举债4万,但他说:“再苦我也要供,4个孩子就是我的盼头。”“再苦不能苦教育”,在静宁山乡的每一个沟壑,老百姓都心知肚明。

静宁是全国闻名的苹果之乡,种果树是静宁人的拿手好戏,他们通过“移花接木”,创造地将果园管理的技术运用于教育管理中。经过不懈努力创造,一批又一批农村孩子走出大山,进入高等学府,不仅减轻了静宁的资源压力,而且静宁确实

从这些学子身上得到回报,静宁人称其为教育的“高位嫁接”理念。今年,在甘肃省高考录取率下降近10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全县5867名考生中,本科上线1648人,高出全省8.3个百分点,静宁高考又一次大面积丰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