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的1月1日,有着34年军旅生涯的铁道兵工程学院奉命随铁道兵划转铁道部,更名为今天的石家庄铁道学院。这天的清晨,全体师生着装整齐,神态严肃,红星帽徽在晨曦中闪闪发光。当列队目送军旗离去时,队列里不少师生
脱去了军装,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精神永驻校园
军旗告别了,帽徽、领章摘下了,军营顿时变成了铁路高校,这么大的“急转弯”,在情感上让人难以割舍。面对全院师生,院党委书记王成林放大了声音:“今天,我们虽然告别了军旗,但是军队的优良传统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虽然摘下了领章帽徽,但是军人的素质不能变。”原铁道兵参谋长、铁道部副部长尚志功来到学院,明确指出,铁道兵工程学院虽然体制转变了,但承担的任务没有变,依然是为铁路建设和经济建设培养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合格人才。
就在此时,学院接受了建国三十五周年群众游行仪仗队国旗方队的训练任务。这支由学生为主的1000多人组成的方队,在训练中充分展现了铁道兵不怕苦、不怕难、高标准、守纪律的作风。经过近半年艰苦而严格的训练,在10月1日这一天,国旗方队以整齐的步伐、高昂的斗志、威武的阵容通过了天安门广场,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和首都群众的高度赞扬。他们说,铁道兵脱去军装,威风不减。国旗方队的壮丽画面,如今仍不时地出现在影视屏幕上,成为广大师生的骄傲,教育和激励在校师生员工。以此为动力、为起点,学院对学生的一日生活制度仍然按军校规定管理。以作息、起止为标志的军号至今依然在校园回荡;集体活动,列队而行,歌声嘹亮,是军队留下来的传统;学生宿舍干净整洁,被子成方块,牙刷、牙膏往一个方向摆,床铺底下只能整齐放置两双鞋等等生活细节,仍然是军营的要求;过去官爱兵,今天师爱生,一人有困难、齐心来帮忙的好传统继续保持和发扬;一切服从党安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艰苦成才,基层成才,边疆成才,依然是历届毕业生的响亮口号和自觉行动。
1985年的7月,时任铁道部部长的丁关根来学院调研、指导工作,充分肯定了学院“走志在四方路,当艰苦创业人”的办学思想和半军事化管理。不久10所铁路高校的党委书记来到学院学习观摩、交流经验。1989年盛夏,国家教委副主任朱开轩冒着酷暑只身一人来到学院,经过认真细致地调查之后,对学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一如既往地坚持培养学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发展快”的培养模式赞赏不已。他说:“有了走志在四方路,当艰苦创业人的办学思想,还需要有保障机制和培养模式。这一办学思想和机制、模式的同步,就是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铁道学院的特色,值得全国各高校学习效法。”
三项对策应对市场经济
沿着这一办学理念和思路,基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学院经过分析研究,在继承和发扬军校时期行之有效的传统做法的基础上,又采用了三项对策:
一是以市场为走向,针对国家大型企业特别是铁路交通的用人需求,以“弱枝强干”为主导,对老专业删繁就简,充实更新,学以致用。与此同时,又新增加了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管理、财务会计、计算机、电子商务等十几个急需的新专业,形成了“鲜花向着市场开”的新局面。率先在国内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突出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学生可以在3至6年内完成学业即可毕业。学院又开设了第二辅修专业,保证学生一专多能,纵向发展。每两年组织一次毕业生就业调查,保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前瞻性,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二是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实行了专项技能等级考试制度,积极探索基地式、预分式、委托式、自主分散式等多种教学实习形式。成立了由31家大型企业、用人单位参加的董事会,建立了40多家以中铁10个工程局为主体的教学实习基地,让学生亲临火热的施工现场,提高能力,增进感情,形成了校企结合、供需协调的培养模式。
三是把第二课堂建在西柏坡,真切感受和体会“两个务必”治国安邦的战略意义。学校利用座谈会、恳谈会、报告会等形式,进行基层成才、边疆成材、艰苦成才和劳动为荣、艰苦为荣、创业为荣“三荣”教育,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和苦乐观、荣辱观。
十几年来,每当毕业生们回母校,总是重上柏坡岭,到那里看一看。他们说,西柏坡是自己的人生课堂。
每当学生毕业前夕,校园里总会涌现感人氛围和场面:一份份倡议书、决心书、保证书,让各级党组织应接不暇。临近毕业,面对一二百家用人单位的挑选,9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铁路、交通等施工生产第一线,选择去边疆、去基层。例如,品学兼优的院学生会主席刘树山,在毕业时主动放弃了留校、考研进城和当公务员的机会,反复要求奔赴铁路施工第一线。1994年毕业的天津姑娘王慧凭自身条件完全可以留在大都市的机关处室,却主动参加了西部的经济建设。
用艰苦创业和顽强拼搏实现人生价值
1996年,天津地方铁路局向学院“索要”20名应届毕业生,提出只要这些学生质量能够保证,可向学院缴纳赞助费,每个学生为8000元。局长说:“这个学院的学生不怕吃苦,能干,上岗就能够创造效益,8000元‘买’个大学生,值!”用人单位对该院毕业生的热求不断升温,不少企业在学生毕业的半年前就来到学院“预订”。
吃苦精神强,奉献意识浓,敢于打硬仗,是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一致评价。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京九、兰新、宝中、南昆、浙赣等数千公里的铁路新线在大江南北同时拉开,并以惊人的速度跨越万水千山。而在这数千公里的铁路大会战中,作为重中之重的京九铁路最为引人瞩目:它全长2500多公里,是当时中国铁路史上投资最多、工期最紧张、一次性建设里程最长的龙头工程。
1992年的7月,“强攻硬上、决战京九”的号角吹响,铁路建设者们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在短短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在2500多公里的铁路线上,就奇迹般地出现了一座座桥梁、一条条隧道,频频告捷的喜报从各种渠道传播开来。在这支筑路大军的行列里,有一批强有力的指挥人员和技术劲旅,他们就是石家庄铁道学院的毕业生,他们被誉为京九大会战中的学生军。
为了寻觅他们的足迹,展示他们的业绩,谱写青年一代的献身精神,这年的阳春三月,受院党委的委派,石家庄铁道学院调研组专程来到京九铁路的南段――赣南。高耸入云的墩台和彩虹般的大桥下面就是筑路人简陋的帐篷,使来访者初次品味到建设者们的艰辛与创造。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所属5个工程局,对吉安到定南346公里的铁路线实行总承包。这段铁路设计完成最晚,地质条件最差,任务最为艰巨,是整个京九铁路的硬骨头。这段铁路虽然只占全线线长的14%,可隧道就占有60%,可以说是隧道紧连桥梁,桥梁紧接隧道。在整个线段的建设中,工程技术人员80%来自石家庄铁道学院,有的重要工点占90%以上。他们是当代大学生的楷模,是中国铁路腾飞的希望。”赣州指挥部陈由副总指挥面对来访者不胜感慨。
在大桥工地上,在隧道深处,在热火朝天的铁路施工现场,石家庄铁道学院的毕业生们,用知识才华抒写着自己的青春,用艰苦创业和顽强拼搏实现着人生价值。
(压题照片:石家庄铁道学院国旗方队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