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学习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握江泽民经济思想,对于我们深化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确保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沿着正确方向推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邓小平同志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而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这是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关于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科学内涵,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作了如下表述:“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经济要不要市场,如何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这是100多年来社会主义者苦苦探索的一个命题。1992年1月,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打破了长期以来禁锢在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为建立新的经济体制指明了正确的方向。1992年6月,江泽民根据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精神,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概念,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勾画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江泽民同志要求全党,要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四个方面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即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江泽民同志还特别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经过全党近十年的努力,到20世纪末,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强调了坚持公有制对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曾提到,在一个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国度里建设社会主义,确有必要保留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我们党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但在实践中,由于认识不到位以及利益关系的掣肘,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贯彻这一制度时仍然存在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人为地设置障碍。为此,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思想,即一方面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另一方面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实际上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不仅如此,十六大报告还提出,要“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两个“毫不动摇”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认识上的深化,是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发展。
四、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但只讲按劳分配,不讲其他分配方式,不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不利于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我们党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而深化的。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指出,“个人分配方式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十五大报告则提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在总结以往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治收入悬殊。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允许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思想,是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重大发展。
五、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
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江泽民在继承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同时,创造性地提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思想。江泽民第一次提出“走出去”思想是在1996年5月。在访问非洲六国归来后,他明确指出,要加紧研究国有企业如何有重点有组织地走出去,做好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这篇大文章。1997年12月,在会见全国外资工作会议代表时,江泽民系统阐述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的主要内涵及其意义。他指出,“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缺一不可。这个战略实施好了,对于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从单纯“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标志着我们党在对外开放战略认识上的深化,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六、加强和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的13年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并不断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2002年11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的目标框架,即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个目标框架的提出,既是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结果,同时也是学习借鉴国外政府管理经济的成功做法的结果。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的13年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灵活运用财政、金融、土地等多种调控手段,成功地抑制了通货膨胀,克服了通货紧缩,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特大洪涝等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和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明显缩小,结构愈来愈合理,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日益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七、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是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尤其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工业化更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具有后发优势,我们不必走与发达国家同样的工业化路子。江泽民根据世界科学技术和产业结构发展的大趋势,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方针,这对于我们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国家工业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质上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展的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经济建设转到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八、牢固树立农业是基础的思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在他担任总书记的13年间,曾多次参加或主持召开会议,研究“三农”问题;多次深入各地农村,研究解决农业和农村面临的突出矛盾。他一再告诫全党,农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战略作用,永远忽视不得,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没有农业和牢固基础,就不可能有我国的自立;没有农业的积累和支持,就不可能有我国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我国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针对上世纪90年代一些地方在大办工业园区和开发区过程中出现的忽视农业甚至以牺牲农业、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来发展城市和工业的现象,江泽民同志敏锐地提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解决我国二元社会经济结构问题。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调整国民收入尤其是财政收入的分配结构,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严格控制耕地占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对农业实行轻赋税政策,坚决制止各种巧立名目加重农民负担的不正之风,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积极推进市场趋向的农村改革;建立主要农产品储备和保护价收购制度,防止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和谷贱伤农,等等。正是在这样一些正确思想的指导下,13年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农产品供给充足,价格稳定,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
社会主义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的展开而不断丰富起来的。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的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还将面临新情况和新问题。解决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我们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大胆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