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丁肇中:以科学的态度面对一切

2006-09-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吕贤如 我有话说

图为丁肇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本报记者吴力田摄

 

在今年的科协年会上,记者们面对面地采访了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他今

年70岁了,依旧腰板笔直,脸色红润。

他直爽而求实的风格,谦逊而诚恳的态度,幽默的回答,给在场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小时候对念书没兴趣

丁肇中因发现J粒子,1976年成为继杨振宁和李政道之后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家长们希望他谈谈如何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回答说,我没有资格谈这些,因为各国的情况不同。我所认识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很少有在学校考第一名的,因为考试是考人家已经做过的事情,是考前人取得的经验,而科学的进展是要推翻前人做过的事情,科学研究要质疑前人的知识、创造新的知识。会考试并不能代表以后会有特别的成就。

他介绍了自己的经验。自己小时候在重庆长大,常常有日本飞机来“访问”,没有机会念书。当时他对念书也没兴趣,在班上的成绩都是从后面往前数。但是母亲是学儿童心理学的,很少责备他。母亲和父亲让他自由发展,这对他很重要。

从发现到应用要经过几十年

丁肇中正在组织进行的AMS实验,是美、中、俄等十几个国家的56个大学和研究所合作的大型科学实验。AMS的目标是寻找由反物质组成的物质、暗物质和宇宙线的来源。那么开展这项研究有什么意义?

丁肇中巧妙地回答说:100年前,发现了电子和X光,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没用,现在我们生活中已经离不开它们了;上世纪20年代,发现了原子物理、量子力学,当时的人们也认为没有用,现在已经把它们用在了超导、激光、手机、网络通讯上;上世纪40年代发现了原子核物理,当时人们还是认为没用,现在已用在能源上。实验物理从发现到应用,一般要经过20年到40年的时间。至于自己做这些研究,主要是出于好奇心,这是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

做基础研究不觉得寂寞

“从事基础研究需要耐得住寂寞。”这是在中国盛行的一句话。但丁肇中的回答却出乎所有人意料。

丁肇中说,他不认为从事基础研究寂寞,而是很有趣。他做这些事情主要是好奇,要是认为寂寞,他就不做了。

在年会开幕式的报告上,丁肇中就强调说:“我是在旧中国长大的,因此想借这个机会向青年们强调实验工作的重要性。中国有一句古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落后的思想对在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有很大的害处,由于这种思想,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学生都偏向于理论的研究,而远离实验工作。”

科学工作者要敢于竞争,要诚实

有记者问:上海交大一教授在科研成果上造假,您对此有什么看法?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丁肇中严肃地说,一个科技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敢于和别人竞争,一定要有竞争的态度,赶在别人的前面。如果几个组同时做一个实验,最后公众只知道最先发现的那个组,没有人知道其他组是谁,没有人知道第二个发现者。

他强调,科学工作者还要诚实。不诚实,迟早会被别人发现。上海的事情,他不知道,没有办法回答。

树高一丈,也要落叶归根

丁肇中祖籍中国山东,他是在诺贝尔颁奖仪式上用汉语发表演讲的第一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他说:“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我是树高一丈,也要落叶归根。”

丁肇中,以科学的态度面对一切,一言一行无不体现出良好的科学素质,体现出科学大家的风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