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2006年度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视察小学并看望师生、走进课堂与学生一起听课、与教师对话并就教学改革发表意见,折射出本届政府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的治国方略,也体现出对人民教师的高度关爱和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殷切希望。总理的讲话对当前教育
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在教育界引起很大反晌。我们发表一组讨论文章,以期更深入地思考和把握素质教育的实质,把教育领域各方面的改革引向深入。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亚群 |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叶之红 |
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主任 吴霓 |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韩民 |
考试评价改革的三重导向
张亚群
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发展,与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密切相连。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部分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校长、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辟地阐释了素质教育与考核、“减负”与提高学生素质的关系,强调指出,素质教育决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从考试评价改革的视角来看,我们要深刻领会温总理的讲话精神,端正认识,把握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的三重导向,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考试评价体系。
首先,就考试功能而言,应明辨利弊,确立考试评价改革的“教育”导向,使考试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考试作为检查、评定学业成绩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发挥检测、反馈、激励和筛选等多项功能,这是考试评价手段被广泛运用于各类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开展素质教育,同样需要运用包括考试在内的多种教育考核方式与手段,保障和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那种将素质教育与考试完全对立起来的简单化做法,在认识上是片面的,不利于教育的正常发展。
另一方面,当考试演变成为衡量一切教育活动的标准时,就夸大了考试应有的作用,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摆正考试评价与教育教学的关系,考试评价应遵循学生个体身心发展、学校教学活动的规律,为培育人才服务。发展素质教育离不开考试评价机制,但不能唯考试是从。在实施考试的同时,还需综合运用行为考察、实际操作、心理测验、社会实践等教育测量方式和教育评价手段,全面评价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业程度。
其次,从考试技术、考试形式层面来看,应坚持考试评价改革的“科学”导向,不断提高考试检测的信度与效度。考试评价、教育测量作为专门的学科领域和技术手段,有其自身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并随着考试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考试评价方式具有多样性,不应以书面测验作为惟一手段。为了全面、综合考核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程度、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应该大力倡导和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法。根据学业考核的目的、性质、内容及不同的教学层次、教育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形式与方法。部分学科实行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开卷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今后应依据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的研究成果以及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际,逐步建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
第三,从考试评价的社会因素来看,应坚持考试评价改革的“社会”导向,增强考试评价制度的社会适应性,构建学校考试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良性互动关系。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既是考试与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涉及教育评价标准、教育资源分配、文化观念、人才制度诸多因素;需要学校、政府、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协调治理,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正确认识素质教育与考试评价、减负的关系
韩民
科学认识素质教育与考核评价的关系
温总理在谈话中强调,“素质教育决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
考试考核作为教育评价的基本方式之一,作为教育就学活动的必要环节,既可以为应试教育服务,也可以为素质教育服务。素质教育并不排斥考试考核,而是主张科学地看待和实施包括考试考核在内的教育评价,通过改革使其更好地发挥其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从国际上看,加强以测试等方式来检验和评价基础教育质量是一个共同的趋势,近年来参加“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等国际性教育测评的国家越来越多就是一个例证。
树立新的考试评价观,改革考试评价方法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新的考试评价观,不断丰富考试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在观念和方法上强调建设性、全面性、综合性、相对性与科学性。所谓建设性,就是考试评价应当成为学校改进工作,教师改进教学,学生改进学习,提高教育质量的积极因素,而不是相反;所谓全面性,就是强调考试评价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考察学生德智体美等的各个方面;所谓综合性,就是要综合地利用各种评价方法;所谓相对性,就是不要把考试评价的结果过于绝对化,不能搞唯分数论,不能搞一考定终身,而要相对地、发展地看待考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温总理在谈话中使用的是“考核”而不是“考试”。从这里也可以感受到温总理对建立新考核评价机制的思考和期待。
正确认识减负与实施素质教育的关系
温总理说,“减轻学生负担决不是对学生放松要求和撒手不管,而是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接触世界,接触事物,接触生活,学习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事,思考更多的问题,培养独立思维和创造能力。素质教育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都更高了,而不是低了。”用素质教育的质量观来衡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不仅不应造成教育质量下降,相反应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是教育质量。素质教育的质量观是,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使他们的能力得到真正提高,尤其是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些能力恰恰是我国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这些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但是,这些能力单靠在教室中和书本上的知识学习是很难获得的,只有在接触社会生活的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在当今这样的知识社会、信息社会和终身学习社会里,使学生具有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单纯教给他们知识要重要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减轻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不仅不是放松了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这些新的要求,是时代给我们的学校、教师和学生提出的严峻挑战和新课题。
推进素质教育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
叶之红
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责任在学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任务面前,通过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对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社会越来越关注教育质量水平、绝大多数家庭把子女教育作为头等大事、绝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子女接受高质量教育的强烈呼声面前,小学、中学、大学同样面临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艰巨任务。
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在课堂。教育观念更新、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法制建设等宏观教育战略的重大举措,目标都是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所有教育改革措施的最终成效都要体现在课堂活动之中。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已经成为绝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追求。温总理走进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正是对这一场变革实践的检查和督导。然而,当“后工业社会”、“信息时代”的特征由推论变为现实、全球化“知识经济”特征迅速呈现、终身学习的社会要求日益明显、“学习化社会”的学习条件日渐优越,21世纪的课堂职能和生态方式应当实现哪些转变,在短短的40分钟里,我们究竟能够也应该给与学生什么,仍然需要教育工作者给予认真地思考和实践。
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几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中,都有教师的巨大影响,然而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对于低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的影响作用更为重大。温总理走近教师的言谈之中,如师长般地唤起和启发我们觉悟的是:教师专业化成长中最为重要的是反思能力。谈到素质教育培养的要求,我们总要重申的理念就是:教师扼杀学生的学习、发现、发明、创造的愿望与热情,比之唤起他们学习、发现、发明、创造的愿望与热情来说,要容易得多。对于我们今天最为迫切需要培养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来说,这个定理也许更有现实意义。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点在学生。在素质教育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之后,学生是学习和成长的主体,教育的作用更在于引导、在于启迪、在于唤起。温总理走到小学生身边,以中华民族重视“学问、思辨、行动”的优良教育传统相嘱托后,他很在意的是,对这样的道理,孩子们是否能够明白。为了让我们的孩子――中华民族的传人,真正能够赢得21世纪国际间的竞争和较量,但愿有更多的教师和家长们,在督促学生背诵“名家名篇”的时候,着力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传授给孩子。
“素质教育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都更高了,而不是低了。”因为如此,温总理向教育界讲述了他“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关于素质教育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教学生既会动脑、又会动手,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根据学生长期的学习表现决定成绩。关于减轻学生负担决不是对学生放松要求和撒手不管,而是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接触世界,接触事物,接触生活,学习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事,思考更多的问题,培养独立思维和创造能力。
事实表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教育界同志们针对素质教育思想观念问题进行长期不懈地学习与实践,而决定我们学习与实践效果的关键问题,就是要像温总理一样,把握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创新要求,结合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认真思考,细心体会,让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建之于素质教育的先进理念之上,以我们不断提高的教育反思力,去推动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化。
中小学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基础
吴霓怀殿东
在第二十二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温家宝总理来到北京市黄城根小学和五年级学生一起上课,并在课后与教育工作者亲切交谈。
感动之余,重温温总理座谈中的一席话语,其简朴而深刻的内涵对当前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过,人的个性,像树的年轮,是一圈又一圈逐渐发展的,其中任何一圈不能完成,这个人的个性就会受伤。温总理到小学听课,凸显出小学阶段是人的素养形成的关键期。人的素质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能力和品德素养等多方面。品德素养是素质中最为关键的部分,良好的品德素养可以生出好的情感:真实、善良、同情心、节操、诚实、守信、奉献精神、合作的能力、虚心求教的能力、尊重别人的能力等等,还能产生克己、忍让、吃苦、毅力、顽强的精神、刻苦的能力和牺牲精神等等平常难以承受的情感因素。这些素质的养成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而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达成的,如果错过最佳的培养期,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温总理的留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再一次寄托了对少年儿童学习、研究、行为等养成教育培养寄予的厚望。
总理在听过黄城根小学陈老师讲授的“新型玻璃”后,对课堂教学中表达、用词、口语、习作训练等提出极具专业性的指导意见,表达了素质教育实施应该落实在融合学生生命发展的每一节课堂中,素质教育不是空中楼阁,也不具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结合学科的特点,深挖学科知识结构和隐含教育因素,从而落实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
教育过程是在其特有的规律引导下延展的,面对洋溢生命活力的受教育个体开展开放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改变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转向以促进人的终身发展为己任;改变传统教育中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向带着孩子走向知识;改变传统教育中把教科书作为孩子的世界,转向让世界成为孩子们的教科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理性解决学校在新课程进程中课程资源开发挖掘、教学模式重新构建、教学内容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多样化、师生关系重组、教学评价多元化等关键问题。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得因个人特征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素质教育的推进需要社会的认同和来自社会的正确评价,同时也需要营造适宜推进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有些家长期望值与家庭教育不对称,不注意教育方式与自身榜样的作用。学校周边不同形式的商业活动尤其是充斥黄色与暴力内容网吧的存在,对学生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再者,社会腐败现象及某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存在、媒体对高考状元或奥赛冠军的造势等社会大环境对素质教育的推进存在不良影响。
要顺利推进素质教育、真正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就必须协调社会多方力量,共同构建实施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和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优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