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水权改革让张掖实现节水与发展“双赢”

2006-09-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 陈宗立 通讯员 王兴东 我有话说
本报张掖9月28日电(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陈宗立通讯员王兴东)“有了水权证后,每一个轮次用多少水、缴多少费,上面都写得一清二楚。我的节水意识也自然而然增强了!”扬着手中天蓝色的水权证
和红色的水票,张掖市小满镇古浪村二社农民朱浩民高兴地说。

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城市。2001年,全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1250立方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做为哺育张掖人民“母亲河”的黑河,主要来源于祁连山融化的雪水,使得水的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2002年3月,张掖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水权改革为突破口的节水型社会试点工作,通过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将全市可用水权总量层层分解配置到县(区)、灌区和乡(镇)、村社,逐户核发水权使用证书。目前全市共发放水权证28.66万册,占农户总数的82%,年节水量达到了4.8亿立方米。

为了配合水权改革,该市以“水票制”为纽带,建立了“灌溉管理单位+农民用水者协会+用水户”三位一体的灌溉管理模式。水票做为水权、水量、水价的综合载体,成为连接政府、农户和市场的渠道。由于制定和执行了相对科学合理的水资源方案及行业用水规划,张掖市水资源逐步实现了优化配置,水资源利用率和效益有了明显提高。目前,全区干、支、斗三级渠系水利用率由2000年的59%提高到2005年的6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00年的466立方米降为291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率由2000年的45%提高到50%;单方水GDP产出由2000年的2.81元提高到4.67元。

几年的水权改革探索,不但让张掖找到了一条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广泛参与的节水之路,实现了当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连续7次完成了国家水利部下达的黑河分水任务,对下游内蒙古居延海一带的生态恢复作出了巨大贡献。2006年9月2日,张掖市节水型社会试点工作顺利通过了水利部验收,为全国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宝贵经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