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西部大开发”让青海经济迅速发展,青藏铁路的建设和顺利通车又给青海省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近年来,青海省全力推进一大批重点工程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一批具有青海特色的产业不断崛
起。为充分反映青海在经济
社会发展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显著成就,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青海新气象”,今天刊出第一篇《雪域高原升起一颗璀璨明珠》。
9月的青海,蓝天、白云、雪山相互映衬,三五成群的牦牛在山上悠闲地吃草。记者随中央新闻采访团一行,沿着纵横交错的山路驱车来到了贵德县与贵南县交界的黄河干游上正在建设的拉西瓦水电站。
拉西瓦――藏语语意是渴望阳光照耀的地方。这里处处是深山峡谷,一年四季很少见阳光,平均日照时间每天不足6小时。黄河之水跌荡起伏、奔腾不息,挟着巨大的能量一路咆哮着从蜿蜒曲折的山谷顺流而下。
山谷之间巨大的落差成就了拉西瓦的巨大装机容量,所处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质构造造就了拉西瓦水电站在水电行业的多项之最,激发了祖国南北水电建设者们的建设豪情。
据介绍,中电投集团黄河拉西瓦水电站是黄河流域装机容量最大、大坝最高、单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是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最大的在建项目,也是黄河流域发电量最多、单位千瓦造价最低、经济效益良好的水电站。
拉西瓦电站建成后主要承担西北电网的调峰和事故备用,对即将实施的西北电网750KV网架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是“西电东送”北通道的骨干电源点,也是实现西北水火电“打捆”送往华北电网的战略性工程。
自主设计、施工谱写水电建设史上新篇章
9月19日,当记者沿着山体纵横交错的交通隧道进入拉西瓦水电站建设工地,一幅规模宏大的建设场景尽现眼前:独特的地下厂房深邃宽阔,来往运输车接连不断;左右岸坝肩临壁而上,牢牢锁住山体;建设索道凌空飞架;混凝土拌合系统楼通过特定的通道源源不断地为施工提供“养料”……工人各司其职,工地紧张有序,一个跨越时代的水利奇迹展现在我们面前。
承担拉西瓦水电站设计监理部专家组组长的王常让干了一辈子的水电设计,他向我们介绍,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设计院就进入拉西瓦峡谷开始水电站的勘测选址、工程设计。那时没有路,勘测设计者硬是在悬崖峭壁上走出了一条小路进入山谷。2001年10月,首批建设者进驻拉西瓦,拉开了建设的帷幕。经过四年多时间的艰苦奋战,导流洞工程已于2004年1月成功截流并投入使用;左、右岸坝肩开挖工程按期完工;工程征地和移民工作进展顺利;电站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2005年12月12日拉西瓦水电站项目通过国家核准,工程具备正式开工条件。今年4月15日,大坝开始浇筑第一方混凝土,完成了从基坑开挖向大坝浇筑的重大转变。
拉西瓦水电站是一座巨型水电站,其建设工程代表当今世界水电的发展水平。由于工程处于青藏高原东部,最高海拔2990米,边坡高差110米,两岸地势险峻且大部分为崩坡体积物覆盖,因此面临诸多世界水电建设难题的挑战,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勇挑重担,吸收了国内外最先进的水电设计成果,在更加安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实现设计优化,谱写了水电建设史上的新篇章。
“为确定最适合拉西瓦坝址的枢纽布置方案,设计院进行了三类17个布置方案的优化比较,最终确定了砼双曲拱坝,右岸地下厂房,拱坝坝身泄洪,坝后水电塘的枢纽布置型式。”拉西瓦建设分公司总工程师任宗社说,拉西瓦电站最大坝高250米。居国内在建工程第二位,坝顶高程2460米,坝底最大宽度仅有49米,厚高比仅为0.196,这对200米以上的大坝来说是最薄的拱坝。两岸边坡在开挖过程中受高地应力作用,很难施工,我们根据地形特点,采用锅底状反拱形开挖,这在国内是首创,减小了河床处理难度,为日后混凝土浇筑奠好了基础。两岸岸坡相对高差700多米,山高坡陡,河谷狭窄,属典型的“V”字型河谷,岸坡岩体经历长期风化剥蚀,不稳定面积很多,为了日后施工的安全,经过几年的设计研究我们对两岸的高边坡处理进行了优化,高边坡以清坡、挂网为主,节省了工程量,保证了安全,节省了工期。
对拉西瓦电站的参观采访中,最堪称奇迹的是仅用一年时间建造一条断面为250米、全长1400米的大型导流洞,这在国内水电史上前所未有。如此设计让拉西瓦的施工导流流量比其他电站小得多,省了很多施工,对两岸山体的限制作用大大减少,是开发水电站非常有利的点子。这两大大型洞群的平行设计引来三峡、小湾等电站的设计单位都来参观学习,看后他们纷纷惊叹不已。
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设计,科技创新给建设者带来了动力。导流洞工程优化一项就节约投资2023万元;电站进出口主厂房布置及主厂房支护设计优化直接节约投资9000万元;地下厂房优化设计一项节约投资4782万多元;电站进出口优化一项节约4200万元……到目前为止,拉西瓦电站优化设计的工程项目多达数十项,累计节约工程投资2.8亿元。
建一流电站精细管理谱壮歌
“建一流电站、确保达标投产、创精品工程、争夺鲁班奖”是拉西瓦建设者的追求目标。拉西瓦水电站建设者按照现代化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组织拉西瓦电站的建设工程。电站建设之初,就推行工程招标制,按照资质要求,水电四局、三局、十一局和葛洲坝水电建设集团公司等水电行业企业先后中标。
谈到涉及8000多人的职工队伍如何科学管理的问题,拉西瓦建设分公司经理杨存龙说:“拉西瓦水电站在管理体制和现场管理上努力与国际管理模式接轨,按照‘小业主、大监理’的管理思路,通过抓制度、抓管理、抓形象,把工程建设目标和现代化管理理念渗透到全体建设者的思想里,把严格的规章制度落实到每一位建设者身上,把规范的管理贯穿于每一项具体的工作中。电站牢固树立‘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安全理念,提高职工的危险辨识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制定可行的安全措施并对照执行,把安全责任层层落实。”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用拉西瓦建设分公司副经理孙玉军的话:“拉西瓦水电站大坝至少要有300年的寿命”。面对工期紧、任务重的困难,参加施工建设的各单位严格以ISO9000质量体系为“圣经”明确质量层层负责制,“谁主管,谁负责”,“谁施工、谁负责”,形成了“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局面。从小事做起,对水泥、砂石料、混凝土等物资进行严格检测,不合格材料坚决不予入场,从源头上把好了质量第一关。
通过招标承包制、质量监理制、施工合同制、多级验收制等先进科学管理的连贯实施,拉西瓦工程质量在国内同期电站建设中名列前茅。2005年,中电投集团公司先后验收了拉西瓦电站单元工程7058个,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90%以上。特别是两岸坝肩开挖工程质量创造了国内水电建设上的最好水平。
甘于奉献的黄河水电人
不到水电站参观,也许你不明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光明的来之不易。水电人的牺牲和奉献,许多是鲜为人知的。短短两天的采访,记者感受最深的就是水电建设者们甘于奉献的情怀。
拉西瓦水电扎原定2010年第一台机组发电,为了使拉西瓦的电流通向北京2008年奥运会,确定把工期提前两年半,建设这么大的电站,工期如此之短,在国内尚无先例。从管理层到每一名建设者都背负着重大的使命和压力。许多几十年转战祖国大江南北的水电勇士从三峡、小浪底、公伯峡等地汇集到青藏高原的拉西瓦峡谷,在这里尽情书写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拼搏精神。
承担建造断石为250米,全长为1400米的大型导流洞的水电四局仅用7个月的时间将其所承担的导流洞开挖如期贯通。这样的速度,国内一流水电专家都堪称奇迹。主厂房施工难度大,担负这项工程施工的葛洲坝工程局采用半幅洞开挖新方法,确保工程顺利进行。专家们确认,这么大跨度的开挖,在全国水电站中成功的还是第一家。所有走进地下厂房工地参观的人,无不惊叹这些巧夺天工的杰作,他们把这些洞室群称做“地下宫殿”。水电三局承担着最险最难的右岸肩坝的开挖工程,这里施工落差220米。要完成石方开挖130万立方米,合同期18个月。三局职工在设备严重不足和施工期间塌方10余次等困难,加班加点上千工时,提前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类似这样的奇迹在拉西瓦建设工地数不胜数。战斗在拉西瓦水电站建设工地的葛洲坝集团员工们,已经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六个年头,他们中大多从南方来到雪域高原,许多同志连续四五年没有回家过春节,他们已经把这青藏高原工地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们痛苦在高原,欢乐在高原,奋斗在高原。葛洲坝集团西北分公司总工程师董国庆老家在湖南,从2001年就来到了黄河流域组织水电站建设,他对记者说:“刚来青海,许多工人包括自己都对高原的气候不适应,缺氧气、空气干燥,许多工人干活都喘气,体力付出多,饮食上也跟南方有很大差别,几年建设在这里生活,现在反而回老家不适应了。葛洲坝人有自己的经营理念,那就是‘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交一批朋友、拓一片市场、育一批人才’”。
33岁的闫海平已经在水电行业工作11年,参加过李家峡、公伯峡、苏只和拉西瓦水电站的建设,去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讲起这么多年的身边人身边事,他深情地对我们说:“拉西瓦电站的建设艰苦程度是所干过的电站中最艰辛的。前几年刚开始开挖时,那时还没有建好生活区,坐车到工作面得需要40多分钟,来回路途非常危险,冬天零下30多度,工人们只能吃住在山上,一天干下来,所有的衣服、肤色都变成土灰色,10米之外认不出来是谁。由于长年吸粉尘,冬天穿着雨裤在水里作业,好多工人都得了矽肺病、关节炎。大家都是在透支着健康来保证工程的质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就是黄河拉西瓦水电站建设者们的豪迈情怀。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是脚踏实地地工作。他们没有过高的目标,有的只是奉献和牺牲精神。他们在这里将继续完成6台发电机组机窝的混凝土浇筑任务,直到2008年第一台机组发电;直到2010年拉西瓦水电站全部竣工;直到永远……正像他们自己写的那副对联一样:“工精于地下,宠辱不惊度岁月;钢坚在砼中,寒暑无悔写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