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金风送爽的秋天,又是一个收获喜悦的季节。
共建美好家园,同创社会和谐――这个千百年来人类执著追求的社会信念,这个近代仁人志士魂牵梦萦的百年梦想,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今天,中国共产党正领导全国人民在中华大地激情实践。
中华有天皆丽日,神州无处不和风――从沿海到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使社会更加和谐,到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再到十六届六中全会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主议题,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的执政使命高度自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不断深化
中华民族正迈入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台阶――
在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9404亿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800美元的基础上,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5年又达到1700美元,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8万亿人民币,跃居世界第4位。
世界上一些国家、地区的发展历程昭示我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美元至3000美元之间,既是发展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在这一时期,如果政策措施得当,经济社会发展将实现新的跨越,从而进入发展的黄金期;如果应对失误,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则很容易导致经济徘徊、社会动荡。
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压力同在。
面对充满挑战和希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掌国家之命运、系天下之安危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巨大的新考验――
放眼世界:国际局势正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国际关系云谲波诡、乱象杂陈,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恐怖主义给世界埋下不安的隐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冲突错综复杂。
环顾国内:改革开放正处于关键时期。一方面,国内政治安定、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文化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与市场经济改革的加速,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逐渐凸显,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安定有序发展的要求日趋强烈。
展望未来:中国现代化建设之路并不平坦。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调节好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切实保证社会有序运转,这些艰巨的历史任务,摆在已经执政57年的中国共产党面前。
正确应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着眼于创造新局面、完成新使命的新实践,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容回避的历史重任。而能否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则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把握时代特征,顺应时代要求,站在时代前列,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应运而生――
历史将铭记这一刻:2006年10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将主要议题确定为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并将形成相关决议。中国共产党将充满自信地大踏步地沿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路,把全体人民最广泛地团结起来,把各方面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共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阔步前进。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我们党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
党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正在不断深化,和谐社会建设这一宏大命题,已从开始破题进入全面实践的新阶段。
妥善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高度重视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将和谐社会的构建落到实处,是历史和时代赋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
“十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达9.5%,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5.7个百分点,分别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年均增长速度高7.4和3.7个百分点。
我们在为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感到欣喜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社会发展仍存在不少突出的矛盾: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仍在扩大,分配矛盾逐渐凸显;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依旧存在,资源浪费现象还比较严重;城乡贫困人口还有相当数量,上学难、上学贵和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
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勇于创新善于实践的中国共产党人既显示了科学认识问题的理论智慧,也展示了正确化解矛盾的实践魄力。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
“要高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不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2006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又再次强调。
正视群众利益诉求,妥善化解社会矛盾,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使命。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志良说,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难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着力消除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特别注重和谐社会建设的实际成效,努力将和谐社会的构建落在实处,充分展示了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为了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中央领导同志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户村居,走进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的灾区,走进遭遇特大干旱的群众家中。他们倾听群众心声,仔细询问民意,细心体察民情,深入调查研究。根据中央统一部署,中央有关部门还派出调研组深入各地,就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考察……
为了吸取国外管理社会的经验,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中央更是放眼国际,派出相关部门的数十个调研组,分赴欧洲、北美、拉美、东亚、非洲等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广泛调研……
为了给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智力保障,知识界通过科研课题立项、撰写学术论文等方式,深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纷纷召开学术研讨会,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和实现途径等进行深入的学理探讨。各级党报党刊积极组织刊发有关和谐社会构建的专题理论研究文章,为广大民众准确把握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为了切实改善民生,农业税这个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古老税种今年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为了进一步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难题,中央财政今年安排再就业补助资金251亿元。今年9月,新的《义务教育法》正式实施,中国农村的义务教育终于“免费”。今年春季开学时,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5000万学生的学杂费已经免除;明年春季开学时,免费义务教育将推广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同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推动城市义务教育的“免费”工作。为了逐渐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06年9月30日,卫生部等四部委联合部署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投入200多亿元,建设和改造中西部地区和东部贫困地区2.2万所乡镇卫生院、1300所县医院、400所县中医医院和950所县妇幼保健机构。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实现基本覆盖农村居民……
为了正确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的稳定有序,中央近年来不断下大力气重点解决在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严肃处理了一系列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件。2005年5月1日新修订的《信访条例》实施一年多来,全国信访总量持续12年攀升的势头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国公安机关从去年5月18日起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公安局长“开门大接访”行动,一年多来,各地的公安机关纷纷转变作风,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把常年接访、定期约访、重点走访和领导下访结合起来,通过“一把手”过问,赢得了群众的信任,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迎刃而解……
为了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江苏、湖南、山东、广东、上海等省市开展了平安创建活动。为了让人民群众更有“安全感”,提高处理突发性灾难事故的能力,从2003年底开始,在国务院应急预案工作组的统一组织指挥下,国家有关部门完成了9个事故灾难类专项应急预案和22个事故灾难类部门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制定发布了有关应急预案,大部分市(地)和一些县也已基本完成了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发布……
为了打牢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促进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中央文明委和中宣部等单位,组织开展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等主题宣传活动,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促进和谐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自觉行动和价值追求。为了解决人们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中所面临的思想认识问题和理论困惑问题,中宣部理论局组织撰写了《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一书,为广大民众正确认识时代和社会,准确把握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约束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2005年6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2006年8月31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决定》要求省级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节能工作负总责,把节能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并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分工,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目前,国家发改委已与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14家中央企业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各省按此责任书,层层分解目标,北京、浙江、宁夏、山东等纷纷与重点耗能企业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确保节能任务的完成……
和实生物,神州日兴。波澜壮阔的实践有力地证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新阶段作出的科学决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选择,是全党意志、人民意愿的生动体现。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是全党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使命
经过57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今天的中国生机勃勃,前景光明。
这些辉煌成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通过艰苦奋斗取得的。从以推翻旧政权为目标的革命党转变为以建设新社会为目标的执政党,从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执政转变为在全面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执政,我们党的地位、中心任务和所面临的社会环境等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怎样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重大使命。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朱有志教授说,多年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人民之所以信任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历史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坚强领导核心,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党在关系中华民族命运和前途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每一个重大关头,始终能够把握历史大势、顺应时代潮流,始终能够坚持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党强调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合理协调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有效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真正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同时,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领的高度自觉。
――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是全党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课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目标的新要求。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执政57年的探索实践中,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这样的战略部署必将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所副所长杨维富博士说。
――永葆先进性,是一个政党生存发展的根本,对先进性的矢志追求,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始终。据统计,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全国各地共解决130多万个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员干部走访慰问865万多户困难群众,捐款24?6亿元,捐赠衣物3577万多件,农民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党政机关的作风普遍有了改进。人民群众关心的不少热点、难点问题,比如说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先进性教育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博士后郑广永说。
――反腐倡廉,拒腐防变,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历程。腐败已成为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它严重地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当今很多社会问题和事故的暴露,都与某些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有关系。因此,依法行政必须要推行反腐战略,遏制和预防腐败的发生。”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任玉岭说。
近年来,中央严肃查处了一批涉及腐败的大案要案,表明了坚决反腐的意志,彰显了提高执政能力、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领的决心。
伟业铸就,前程辉煌。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我们一定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