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连年丰收,粮价却是一路攀升,今年玉米每市斤比去年同期增长5-7分,水稻增长9分。
如今,全省粮食加工能力年350亿斤以上、畜产品加工能力4亿(头)只。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
榆树市弓棚子镇还产生了东北新的“三大怪”――产粮大镇粮食不够用、90%的农民不种粮、产量大镇的主要收入来自非农业。
吉林省农委主任王守臣说,喜人的成就源自工作思路的变化,而这个思路是在痛苦的代价过程中摸索出来的。
探索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的。那时,吉林省刚刚奠定了全国商品粮大省的地位,粮食总产已迈入300亿斤,粮食人均占有量、商品率、调出量、玉米出口量都居全国首位。然而从承包政策中享受丰收喜悦的农民还没高兴多久,就感受到了卖粮难的压力。于是,发展畜牧业就成了转化粮食的第一步尝试。在那一阶段,吉林省第一次结束了建国40年肉类不能自给的历史。
当粮食总产再登上新的台阶时,卖粮难的矛盾日益显现。如今的农民对当年粮库门前的长队记忆犹新。当新粮已经排在门前等待出售时,早已变成陈化粮的粮食还占据在粮库“睡觉”。“种啥啥多、养啥啥剩、干啥啥赔”,成了政府和农民共同的心病。
认真梳理一下形势,人们发现,如今的农产品供求已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数量农业的结果就是积压,产量越高、效益越低,农业发展的目标应该由追求数量转为追求质量与效益。另一方面,农民作为生产主体已经由过去的为国家、为政府生产转为面向市场需求参与竞争、为自己而生产了,农村也不再是依靠自我循环去发展而是需要城乡互动、工农联动了。
1989年吉林省松辽禽业联营公司与泰国正大集团合资兴建了一个肉鸡加工一条龙企业――吉林德大公司,1999年公司与省内7个市(县)30多万户农民签订了400万亩大豆和玉米种植收购合同,随之又与6000户农民代养鸡场,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之路。公司不仅成为目前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肉鸡加工厂,年销售收入34亿元,产品已销往全国30个省、市、区及世界22个国家和地区,还使为他们代养肉鸡的农民年获利总额6500万元,两条产业链条年转化粮食80万吨左右。
这个典型给吉林人打开了视野――市场需求已经由原粮向加工产品转变,生产供给已经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安全保障已经由粮食安全向食品安全转变,农民收入已经由农业增收向多元增收转变。
基于这样的判断,全省上下形成了三点共识:一是解决农业问题必须跳出农业发展农业,二是解决农民问题必须通过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三是解决农村问题必须运用发展城镇的理念来运筹和思考。
2000年,吉林省委、省政府喊出了“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的口号,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重点定位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上。明确提出在增产粮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养殖业,在种养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加速推进种养加结合、贸工农一体、农工商配套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王守臣主任说,吉林的农产品加工业有力地拉动了现代农业建设,也打破了困扰吉林20年的卖粮难僵局。而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全省经济格局的调整,以前区域上的农业现代化已经被今天的产业上的现代化、每条龙上的现代化所取代。农业由一产向二产、三产上的延伸又改变了农民的增收格局。这一切都表明,吉林省以工业反哺农业的局面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