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立校”绽放“幼教之花”

2006-10-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苏雁 我有话说

  秋日清晨,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古朴秀美的校园里,学生们一遍遍深情吟唱着校歌,“许多年以后,双鬓染霜的我们在回首往事时会自豪地说,我们曾在这所童话般美丽的校园里生活过、学习过、奋斗过。”30年来,苏州幼师为苏南地区培育了近万朵“幼教之花”。“文化立校”,则使她培育的人才具备了“文化基础扎实、专业

技能过硬、个性特长明显”的优势。

“书香校园”奠“根基”

来到虎丘风景区,苏州幼师就在其怀抱中。苏州市名校长、学校校长孔宝刚与记者徜徉于校园,“学校校址始建于明朝。此处曾先后改建为文肇址别墅(文徵明孙子)、白居易祠堂,清朝光绪二十八年,又建李鸿章祠堂,题额‘靖园’,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园内建筑风格古朴,小品景点各异。立于土丘之上的照怀亭、虎丘古塔倒映其中的塔影池以及池边的慈禧谕旨碑,让人感受到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景是物,如何把‘物’化为融入学生情怀的‘精神’,我们通过打造‘书香校园’来实现。”孔宝刚告诉记者。校园布置与周边历史风貌融为一体,教学楼、体育楼、美术楼、综合楼等分别有了诗意的名字,“塔影楼”、“海涌楼”、“松风楼”、“倚竹楼”;仪门东西两侧墙壁,建起了文化教育碑廊,历届毕业生创作的精品佳作均集于此。位于教学楼旁的“李鸿章殿”建筑高敞,环境幽静,适合专心阅读,几经修整后被辟为学生阅览室,除了学前教育为主的书籍,还开设了李鸿章、白居易传记、历史研究书籍专柜。从2004年起,借助每班设立的图书柜,“阅读漂流”使越来越多的好书在校园内传播。

近年来,学校先后有500多名团员注册为青年志愿者。她们“自掏腰包”准备礼物,到苏大附属儿童医院为白血病患者讲故事、做手工,医生评价“起到了辅助治疗的作用”;她们放弃休息日到苏州市图书馆,把盲文阅览室内未翻译成盲文的图书,录成音像资料方便盲人学习使用。

“艺术教育”塑“特长”

多年来,苏州幼师倡导毕业生“一张文凭,多种证书”,着重突出艺术教学。“文化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过硬、个性特长明显”成为社会各界对苏州幼师学生的一致评价。

学校把原来单一的学前教育专业细分为舞蹈、美术、音乐、英语、计算机等多个方向,课程设计保证任何一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在成为“一般幼儿教师”的基础上都能形成自己的专业特长。全校艺术教师就有15位,艺术类课时占总课时数的25%。体育教师、江苏省技巧一级裁判李小和,在艺术体操方面结合幼师女生的特点进行探索,编排的“情系五环”、“阳光地带”等健美操在省、市级比赛中多次获第一名。音乐教师陈小宁形成了系统化的声乐教学方法,使初学声乐的学生更易“入门”,她所指导的学生连续五届获苏州市中学生校歌暨合唱比赛一等奖第一名。学校还开设了绘画、合唱、琵琶等21个兴趣小组和礼仪教育馆。

良好的艺术氛围,使近年来学校毕业生95%通过了钢琴或声乐五级以上考核;共有300多人通过了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等级三级考核。今年,又有70多人通过了全国幼儿教师舞蹈素质与能力考核,取得了幼儿舞蹈的执教资格。学校每年被邀参加市级以上大型公益活动文艺演出20多场次,被亲切地称为“苏州市第二歌舞团”。

“特色学科”铸“品牌”

2006年春,写作11年的苏州儿童文学作家王一梅获江苏省第二届紫金山文学奖。之前,她已获得了“国家图书奖”、“冰心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在她的引领下,苏梅等另外四位苏州市作家协会的儿童文学作家也逐渐展露头角,而这“五朵金花”都毕业于苏州幼师。

“但假如没有母校创设的环境和机会,也许我就不会走上儿童文学创作的道路。”王一梅告诉记者。2000年,苏州市作家协会幼儿文学创作研究中心在苏州幼师成立,时任幼师校长的鲍寅初出任研究中心主任。现担任苏州市教育局局长的他回忆,“幼儿园生活是儿童文学创作的源泉,我们想让幼儿园教师从善于‘讲故事’变为擅长‘写故事’,从‘源头’上解决优秀幼儿读物偏少的现状。”

苏州幼师将儿童文学课分为理论和创作两部分,由70学时增至120学时,高洪波、白冰等20多位儿童文学作家先后成为客座教授。已坚持创办了十多年的“红烛文学社”、“童话小世界”,成为学生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的基地和舞台。2001年,苏州幼师在国内首家自编出版了儿童文学的校本教材《苏州市幼儿作品选》,2006年又出版了《儿童文学作品集》,收录作品80%出自该校学生的创作。有专家认为,“儿童文学创作的‘苏州幼师’现象表明,苏幼正从一所单纯的教学型中等师范学校,转向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与科研并重的高等师范学校,必将成为苏南地区幼教科研、教改的领军之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