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三百里竹廊铺就农民致富路

2006-10-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柳路 我有话说
71年前,赤水河畔曾上演了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斗。毛泽东,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展示了他的军事才华和指挥艺术。

遵义会议后,蒋介石纠集湘、川、桂、黔等各省军阀及国民党中央军薛岳兵团共150多个团,40余万人,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压来,企图将中央红军压迫于长江以南、横江以东、乌江以北的狭小地区,

然后“聚而歼之”。

四渡赤水之战,从1935年1月19日红一方面军离开遵义,至同年5月9日胜利渡过金沙江为止,历时3个多月,辗转5000余公里。这一战役,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在川、滇、黔边围歼红军的计划,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长征战略转移的伟大胜利。是长征途中进行的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战役。四渡赤水之战是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的“得意之笔”,是我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的运动战典范。

70多年前的硝烟已然散去,但红军战士不怕牺牲的精神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赤水人……

如今的赤水河畔,满目绿竹滴翠。

2000年,遵义市委、市政府决定在赤水河流域的仁怀、习水和赤水三县市建造长达150公里的竹廊,通过竹产业深加工,使农民早日脱贫致富。这就形成了今天三百里竹廊的壮观景象。

记者来到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躺竹椅,摇竹扇,尝苦竹汤,吃筒筒笋,喝竹荪酒,临走选幅竹画留纪念。村民黄顺伦说:“家有竹林聚宝盆,竹子虽小用处大,砍来卖、烧来吃,竹头工艺品能换钱。”5年来,赤水市造竹58万亩,竹林发展到110万亩,成为当地农民的“提款机”,竹产业一跃成为赤水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当地干部深有感触地说,发展竹林业,既发了竹财,又促进了生态建设,使我们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00年以来,赤水实施“百万亩造竹工程”和“三百里竹廊工程”,将国家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小流域治理等工程中涉及的天然林保护资金捆绑使用,统一规划、施工、验收,聚拢2亿多元,又吸引民间资金5000多万元,融资1亿元,全部用于造竹。为高标准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赤水两年内从省外引种撑绿杂交竹种苗700余万株,并量化种竹标准。在华平村,66岁的祁怀轩在市技术员指导下,清理林地、松土垦覆,施三元素竹专用复合肥。祁老说:“这样种出来的竹林纯、密、齐、壮、大,有三增――增加立竹数、增大竹径、,增加采伐量。”经过5年努力,2005年赤水实现生产总值18多亿元,5年增长45.7%,其中竹产业产生的综合效益贡献率超过2/3;农民人均纯收入2400多元,其中2/3也来自竹子。依托102万亩竹林,赤水的竹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通过将竹山经营权全部落实到农户,赤水已产生500多名种竹大户。每年在全市举办上百期免费竹编培训班,各乡镇成立竹编营销协会,100个行政村设立分会。大同镇的陈文兰参加竹编培训班后,不断钻研竹画编织技巧,一幅《百子图》卖到25000元,还带出了30多个徒弟。像陈文兰这样的竹编大户,全市已有好几百。

赤水在新技术新科技的引进和运用中,竹子加工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从过去以民间手工业为主向工业化生产转移,产品也从传统的竹筷、竹椅、竹工艺品等向竹地板、竹编胶合板、竹装饰材、竹木复合地板、竹炭、竹笋系列产品等多用途的方向发展。如今,赤水竹业综合开发初步形成竹建材、竹工艺品、全竹造纸等5大系列300多个品种,精竹家具、竹胶合板等产品远销东亚、欧美等地。全市竹加工企业已达300多家,千万元规模以上的就有6家。2003年12月,总投资32亿元的20万吨竹浆林纸一体化项目落户赤水。届时,赤水将形成以纸浆厂为龙头、各类竹加工企业为补充、千万农户为依托的竹加工循环经济工业体系。种竹还给赤水带来了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的长远收益。目前,赤水市的森林覆盖率已达77%,5年间增加1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面积5年减少381平方公里。去年,赤水接待游客58.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2.65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193%、185%。赤水市还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市”等称号,拥有“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燕子岩国家级森林公园”等4个生态旅游品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