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经济发展为和谐广东打牢根基

2006-10-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春燕 张景华 我有话说
“经济发展领跑全国的广东,要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征途上担当探路先锋。”广东省社科联主席颜泽贤近日在广州召开的“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上表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广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暴露得相对更早、更充分,“构建和谐社会”是破解转型期难题的“金钥匙”。改革开放近30年的
高速发展,广东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让“敢为天下先”的广东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了先行之条件、破冰之基础,理当成为不断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先行地区。

富裕广东民生为重

建设和谐广东,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发展。“十五”期间,广东省的GDP占全国的近1/9,财政总收入占全国的1/7,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的1/3,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国的1/4。2005年广东省的GDP达到21701.28亿元,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和香港。按目前的发展速度推算,到2010年前广东省的GDP将超台湾。

然而在广东,官员们抓经济抓得如醉如痴,招商引资、GDP增长成为干部考核指挥棒的现象正在悄悄改变。广东积极探索化解社会矛盾的新措施,提出发展要把握“快”和“慢”的辩证关系,绝不追求违反政策的“效率”,坚决摒弃损害群众利益的“速度”。今年1―6月,深圳工业增速放缓,GDP增幅多年来首次低于全省水平,引起强烈关注。其实,这正是“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转变的表征。深圳制订了全新的统计指标体系,对居民幸福指数、社会平安指数等给予特别重视。

广东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执政理念,将居民幸福感受、社会稳定状况、社会平安指数、环境绿色指数等同样纳入干部考核指标,它们与经济增长指数同样重要。广东河源市大胆创新,将政府各项工作量化,由群众心中一杆秤来称政绩,群众评分占了干部考核总分的30%。河源群众高兴地说:“一看发展二看路,三看环境四看住,构建和谐看干部!”

绿色广东呼之欲出

“珠江又可以游泳了!”今夏,广州市民站在珠江边不禁感叹。广东大力实施“绿色广东”战略,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削减污染物排放量,逐步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006年7月国家有关部门第一次发布的能耗公报显示,经济总量第一的广东省,竟然也摘取了能耗全国最低的桂冠,每万元GDP能耗为0.79吨标准煤,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5%。

经济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这被当作广东新一轮发展的“底线”。广东通过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鼓励发展科技含量高、能耗低、排污少的高新技术产业,严格限制新上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项目。过去5年,广东各类建设项目中约有5%因环评不合格而被挡在“门外”。仅今年上半年,广东环保部门严格依法办事,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否决了26个重大项目,占审批项目总数的近10%。

今年上半年,广东经济继续高速平稳增长,而两项最主要的环保指标――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首次双双下降,同比分别减少了2.9%和1.1%,处于全国最低水平,标志着广东“环保拐点”正在出现,这正是近年来“绿色广东”建设的初步成果。

公平广东利益向下

为了建设“公平广东”,广东省委、省政府从群众呼声最强烈的问题入手,利益向下,抒解民困,省级财政累计投入了460多亿元,用于实施群众安居、济困助残等民生项目的“十大民心工程”。

“我也可以有一技之长了!”22岁的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大埂村村民唐祥感叹地向记者介绍说,他初中毕业后因为缺乏专门技能,自己做的每份工都不长久,“工资低、环境差,工作岗位也没什么保障”。后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根据省委提出的“培训一人,脱贫一户”的精神,与连南职业技术学校合作举办了扶贫培训班,唐祥免费入校成为电子技术班的新学员。

像唐祥这样的幸运儿在广东还有很多。2001年,当广东GDP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已经积累了足够财力的时候,省委、省政府一举拿出3亿元扶持全省特困学生上学,轰动全国。此后广东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今年9月,全省农村全面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广东财政每年增加投入30多亿元,让960万农家子弟背起书包开心上学堂。

“救护车一响,家中存款花完”是许多农民家庭的真实写照。由财政补贴,广东今年开始实施“每村一个卫生站、一名医生”建设计划,对每个村每个卫生站每年补贴1万元,让农民小病不出村,有效减轻看病负担。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从省财政拿出数亿元巨资补贴村医,形成每年财政预算的固定支出,在全国还是首次。广东养老、失业、工伤、医疗四大社保险种参保人数都超过1000万人,全省符合低保条件的171.9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

这一项项惠及广大百姓的政策措施背后,正是广东省委、省政府抓大事,重民生,促发展,谋和谐的执政理念的现实体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