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寿年永乐 博学不穷

2006-10-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吕贤如 我有话说

首都南四环外,郁郁丛丛的树木间,有一片朴素、宁静的住宅小区。84岁高龄的谢光选院士就住在那里。小区风貌和谢光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格言竟如此相似。

谢光选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几

乎工作了一辈子,与一些国防战线的著名专家一样,他默默地主持成功很多重大项目:1950年他带头研制出反坦克火箭,在抗美援朝战场立功;1962年末,他出任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火箭总体设计师,在研制中引入新理论,实现了火箭成功飞行;1966年,他出任某重大试验项目技术协调组组长,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了项目成功;1978年初,他任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首任总设计师,参与组织发射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获得成功……他历经我国导弹、火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直到68岁才退休。

踏进谢光选家门,他那红润的脸庞、爽朗的笑声告诉我,他尽管离开了曾经带来无尚荣耀的岗位,仍然生活得充实、愉快。

他刚写完答原七机部副部长李明实的一首诗:“七八科园春意浓,尊重知识人为重;航天三抓沐甘露,花红叶绿果实丰;伯乐识马任总师,长三首飞天险多;军民协力创奇迹,惊得NASA来电贺。”谢光选说:“李明实是我的老领导,他送新出的书给我,书中两次提到我,我总要回首诗。这是试着写的第一首诗。”

诗中包含不少故事,他讲起了其中的一个。为了把同步地球轨道卫星送到赤道上,火箭上天后,需要关闭发动机200秒后再启动。在第一次火箭试验性发射后,我国仅70天后就成功掌握了这项技术,受到美国宇航局(NASA)局长的好评。当时这位局长致电七机部部长张钧说:“你们完全可以为中国航天计划中的这一重要技术里程碑而感到自豪,为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性能感到自豪……”至今也只有美国和我国掌握这项技术。

工作中边干边学的需要,使他养成了清晨5时起床读书的习惯,这习惯保持至今。清晨,他读书、上网,看气象、看国内外大事、看国防领域新闻……最吸引他的还是航天前沿技术。掌握英、德、俄文,使他成为航天界消息灵通人士。晚上,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和体育节目都是他选择的内容。他生活很有规律,午饭后睡半小时,下午4时外出散步5000步,晚10时上床,11时睡觉。至今眼睛不花,心脏正常。

“宁存万件书不置万亩田”的祖训,“读万卷诗书学一技之长”的父训,陪伴了谢光选一辈子,使他工作中不断获取新知识、不断攀登新高峰、作出新贡献,也使他退休后得到无穷乐趣。《红楼梦》这部名著,他先买了英文版。阅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促使他翻译了几页中文。再买来《红楼梦》原著一对照,自感意思有了,文字差多了。习惯于精益求精的他,从此罢译。

在他家客厅的正面墙上,悬挂着一些照片,布置得大方得体。采访结束时才发现,这竟是他和胡锦涛、李鹏等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照片。在客厅的侧面墙上,已故夫人的大幅照片美丽而端庄,每天都在微笑地注视着他。

在2002年11月5日谢光选80岁寿辰那天,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科技委赠他一帧条幅,对他的晚年生活作了恰到好处的概括:“寿年永乐博学不穷”。

谢光选

我国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主要开创者之一。1922年11月5日生于江西南昌。1946年毕业于重庆兵工大学。抗美援朝期间在724厂任专职工程师,研制反坦克火箭,能洞穿100mm厚装甲,被评为沈阳市劳动模范。1957年调入航天界,历任导弹总设计部主任、一院副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二项。1987年被选聘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1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被聘为中国载人航天首次飞行任务荣誉顾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